心理学|脾气差的人都是从小缺心理营养
文|咨询师芊芊
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大家开心地围在一起聊天,但突然有个人大发脾气,把现场的气氛弄得很尴尬,而且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谁惹怒了他;
总是听到隔壁家的妈妈在打骂孩子,指责孩子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好;看孩子什么都不顺眼的样子。
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上述现象,这些人的大发脾气的原因其实就是小时候缺乏爱和尊重。
01.0-3个月前对孩子没有做到无条件接纳。
0-3个月前对孩子的需求,对孩子表现出的大声哭闹,找妈妈等行为,做父母的,尤其是做妈妈的要给到孩子无条件接纳,如果没有给到,那么孩子就会产生情绪,就会大哭大闹,这样的情绪就会默默的被大脑记忆,从而在孩子的潜意识层累积,以至于长大后就形成条件反射一样,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哭大闹,大发脾气。
02 .是不是做到了孩子是爸爸妈妈生命的至重。
如果孩子在3个月前得到了妈妈的爱,无条件的接纳,需要吃的时候给吃的,需要喝的时候就给他喝,需要排尿排便时及时给到孩子舒适的感觉,需要妈妈呵护的爱时也给到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妈妈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长大后就会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也就不会随意发脾气。
03.4个月~3岁孩子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安全感。
4个月后孩子需要跟妈妈逐步分离,所以爸爸妈妈的情绪很重要,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就会导致孩子惧怕的心理,在孩子心里就会缺乏安全感。如果爸爸妈妈情绪不好,一定要先处理心情,把情绪稳定了,再看管孩子。不要把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一个情绪稳定的爸爸妈妈才能给足孩子安全感。但是2岁的孩子常常说“不要”,所以妈妈就要保持温和而坚持的态度,但是态度上不能评判孩子,指责孩子。
04.孩子到了4-5岁时,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其实这时候就需要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
父亲的角色在4-5岁就很重要了,这时候要让孩子感觉到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赞美和认同。
比如孩子做游戏时,搭积木时,父母及时给予孩子鼓励,肯定,赞美,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孩子就会有一种力量去尝试,去探索。不要总是打压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弄不了,就不停的说,“看你瞎弄什么?”“哎吆,你怎么又爬高啦?”这样无形中就把孩子探索的欲望给抹杀了。
05.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认知,模范。
孩子到了6岁时,就需要一个模范供他们学习,这时很自然的爸爸妈妈就成了他们的样板,榜样。他们时时处处与爸爸妈妈相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爸爸妈妈的言行举动。他们的认知也通过爸爸妈妈的言行,情绪举动学会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而夫妻关系到了孩子6岁时,有的家庭会出现很多的吵架争执,甚至离婚的程度,这无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可见,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决定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