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完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第一感觉就是本书高大上,理论性强,需要深厚的中国古代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建筑、儒学、宗教、书法等方面的知识积淀。而印象最深的则是文中讲到的王江宁三人旗亭唱诗了。文中并没有介绍旗亭唱诗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旗亭是什么,也不知道王江宁是谁,是一人二人还是三人。需要我们去探究。
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起到旗亭喝酒,不久又有四个漂亮的歌姬到旗亭小聚。王昌龄说:“咱们哥三个也算是有点名头的了,但是倒不便自己排一个先后位次。今天咱们在暗处看各位歌姬演唱的诗歌,谁的诗被唱的多,谁就占优。”不久一个女子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得意地在壁上划了一道,说:“不好意思,我占先一首绝句了。”接着又一女子唱道:“开箧泪沾臆……”高适也在壁上划了一道,说“这是我的绝句了。”接着又一女子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划了一道,说:“我两首绝句了。”王之涣指着没开口的那个最美的女子说:“这个女子开口,必唱我的诗。果真如此,你们就拜我为师。”不久,那个梳着双丫髻的美女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果真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众人大笑不已。这便是旗亭唱诗的典故。而王江宁就是王昌龄,因其任“江宁丞”,在江宁做过官而得名。旗亭,一说是市楼,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一说是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旗亭唱诗是多么浪漫多么美好的事,那么美的载体便是诗歌。如果我们匆匆地浏览过去,恐怕难以体会这些美。
美,源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境去领会去感悟。旗亭唱诗发生在唐开元年间,此时正是大唐帝国最为繁荣强盛的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造就了盛唐之音美。
王羲之生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们总是感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然而王羲之邀友人在在兰亭清溪两旁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没有追求美的心境,难以想象会组织这个雅趣活动,并流传后世,更难以想象会造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读《美的历程》就是我们发现、探索中国古典美的过程。读完《美的历程》,让人油然而生向往美追求美的情愫。今晚翻阅《美的历程》时,偶尔抬头,见窗外一轮明月高挂,云卷云舒。旋而提起紫砂,斟一杯普洱,阁楼赏月去也。月亮蕴含了多少美的意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们对月亮的吟诵,就是赞扬美,发现美的过程。大诗人李白平生最爱吟诵月亮了,以至于看到水中的随波荡漾的月亮毅然决然跳入河中逐月捞月。李白以生命的代价追求美,给后人留下唯美的想象和憧憬。美,不仅仅是向往,需要我们去追求。
二.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这是《美的历程》引用《论语阳货》的一段话。汉字字源网这样解释“旨”:本义是“味美”,例如《诗经》有“我有旨酒”句。字形是一把勺和一个口,表示把美味的食物放进嘴里。又有“意义”、“意思”、“主张”等义。然而百度汉语是这样描述的:旨,读音:zhǐ。会意,从匕从甘,匕亦声。“匕”本指进食用的小勺子,转义指“食物”。“甘”隶变为“日”,意为“味美”。“匕”与“甘(日)”联合起来表示“美食”。本义:美食。在论语里的“食旨不甘”里,显然“美食”才是正确的答案。
然而不管哪一种解释,都体现了汉字的象形和会意美。汉字不同于英文拉丁文俄文等字母文字,它首先是某个事物的形象化,把现实中事物或现象用形象地线条表现出来。这种净化了的线条美便是书法了。“象形”作为“文”的本意,是汉字的始源。后世“文”的概念便扩而充之相当于“美”。汉字书法的美也确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即在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甲骨文开始了这个美的历程。“至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间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类,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精意结构可知也。

实际上,一个书法门外汉的我谈书法之美,未免有些可忐忑。然而《美的历程》谈到书法线条之美,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天书一样难懂的甲骨文,到狞厉的青铜器铭文。圆润的小篆,蚕头燕尾、左舒右展的隶书。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主张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山落石,竖如万丈枯藤,书法线条的势之美。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书家写字之时焚一柱香,奏一曲古琴,却把书法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更有书家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顿悟到书法的精髓,功力大增。书圣王羲之喜欢鹅,养鹅、观察鹅,久而久之,从鹅的动态中获取了灵感。“矫若游龙、飘若浮云”便是时人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然而,“矫若游龙”却出自曹植《洛神赋》,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的美态。可见,书法之美又和人之美融合了。 “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从而,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
美的历程还认为 “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 书法之美如绘画如音乐如万千形态,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此段为书友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