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集备
旧事重提09:如何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2011.9.19)

旧事重提09:如何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2011.9.19)

作者: 耘心 | 来源:发表于2021-05-14 06:14 被阅读0次

近几年(2010~2011)来我的确读了些专业理论方面的书,特别是以王荣生教授著作为主的几本书,还有孙绍振教授、郑桂华老师等的,怀着崇敬的、求知的,说得更准确点是怀着寻求灵丹妙药的心理,以期自己工作时更有思路更有方法更加灵巧些。然而书不读则罢,一读便觉得自己浅薄虚弱,再读更觉得笨拙无措,而最让我难堪的是,我竟然不知道该怎样教学怎样上课了。特别是拿着一篇课文,尤其是经典的文章,竟然有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我竟然有一种极为痛苦的困顿感:这篇课文我到底该讲什么,什么才是这篇文章合宜的教学内容。

明确地说,这样的问题困惑了我三年,我也尝试着探索了三年:

语文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一篇文本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该怎么把握?

孙绍振讲过,孙教授提出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1艺术感觉的还原,2多种形式的比较,3情感逻辑的还原,4价值的“还原”,5历史的“还原”和比较,6流派的“还原”和比较,7风格的“还原”和比较.

王荣生讲过,王教授提出文本解读的两个依据:

一是依据体式,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二是依据学情。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比如说,符合诗歌阅读的方式、符合戏剧阅读的方式来阅读。

郑桂华讲过,郑老师提出两个维度:

关于读物客体的知识

阅读主体应具备的技能

提出两个方法:

从关注文本的不同类型获得文本的核心教育价值

在细读文本中获得文本的核心教育价值

可以说,郑老师是综合了前两位教授的思想的。

但我头脑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明晰的答案,自我反思,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我的意识深处,“求术”之心还远远大于“求道”,而对“道”的理解消化吸收得明显太慢;而现实的讲课又逼得太急必须得做,一天一课也少不得,只能是硬着头皮迷茫着困惑着做。

教了十多年的学突然发觉自己不会教了,讲了许多次的课文突然发现自己曾经讲的都可能是错的或者是无意义的,都是经不住推敲或站不住脚的,我竟然连“教什么”这一最根本问题都搞不清楚了。面对一个文本,我到底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都拿不准吃不定!一种前所未有的虚弱感使我在讲每一篇课文前痛苦不堪——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无用感和无力感!

而今天下午听过上海市教研室谭轶斌老师做的报告,我顿时有一种久旱逢甘雨的感觉,她所讲解的,正是我最最需要的,虽然不是什么具体的方法,但却给我指出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原来在王荣生教授郑桂华老师书中相关不理解不明晰的内容也顿生一种通透感。

谭老师提出了“阅读教学三层面”的问题,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解读,进而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这对我实在是太及时了。

虽然我也曾做过种种探索,但远不如谭老师的系统和深入。比如要有语文味,要关注文本的特质,要关注语言的品味,但都总不得要领,不得章法,且随意性很大,而对文本并未做到真正的深入解读,总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去感受文本,融入文本。

谭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如一股劲风,吹散了我眼前弥漫的大雾。

谭老师的阅读教学三层面,一是事实层面,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技术层面,即怎么教的问题;三是价值层面,即为什么教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这三个层面不能理解成阶梯层进的三个层面,而是一种同一层面的并列融合,互相勾联。是这三个层面一起决定了文本的核心价值的定位。

谭老师在进行讲解时,特别将这三个层面的序号都标成1,而不是1、2、3,真可谓用心良苦。

首先事实层面,即教什么,文本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研究的是文本的核心定位。

谭老师指出,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要注意文本的外部与内部的结合:

文本的外部就是指文本所展示的内容,即什么内涵,写了什么;而文本的内部则是文章内涵是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叙述方式、什么样的结构思路来展示的,这里文本的语言特征、叙述模式、思路结构才是文本的内部因素,是文本内容背后的支撑因素。(这一点起初没听明白,消化不了,后经讨论反思,觉得谭老师所讲的应当是这个意思)

因此,正确解读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整体把握文章内涵。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美,各部分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但这只是文本的外部因素。

二是深入把握语言特征:即要关注字词表面义,又要能立足全篇,把握字词的内涵与语境意义。平淡的文字下面,隐含着真挚的情感以及作者独到的体悟,如同一座冰山,水面上只占八分之一,而我们要看出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因此文本解读要关注富有内涵的语言特征:

1、关注特殊字词的深层含义。如《祝福》中“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可参看汪增祺的《小说的语言》一书。

2、关注反常态的表述。如“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3、关注看似矛盾的表述。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4、关注反复出现的字词句。

三是注意叙述角度。叙述视角的转化,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我们携手进入树林,溪水漾着笑窝,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面对此句我们一般只会停留在修辞的赏析上,形成一种公式化的解读,若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分析,由“我们”转为“溪水”,让其主动化,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是关注各种关系,特别是思路结构。各种关系可包括词句间的关系、段与段间的关系、末段与前文间关系、首段与后文间关系等。如“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然爬满了半壁江山”。“竟然”一词好在哪里?可从“一株松柏”与“半壁江山”之间的比较关系上解析。

其次,技术层面,即怎么教的问题。

谭老师对此提出四个方面:一是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不要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加给学生,而要引领学生体验感受文本,用归纳法得出结论,我们的课堂轻易不要用演绎法。不要给学生具体的概念,而是要给学生字词间的比较体验概念。二是重重构而非复现内容。谭老师告诉我们,不要用现成的话语模式化的语言回答问题,现成的话语会彰蔽人的思维。三是重策略而非给出答案,要在真实的语言习惯中提供策略应用的范例,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答案的对与错,而是有无上到更高的一个台阶。四是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教学不能是教案的照搬。

最后是价值层面,即为什么教的问题。面对一个文本,其核心价值为是什么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对此谭老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论述:

一是教学内容由课程性质所决定,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二者在教学中必须兼顾。

二是教学内容由阅读特质所决定,谭老师指出阅读有两种,一是文章阅读,一是语文阅读,前者是汲取思想为目的的,后者是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的。叶老指出: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张志公指出,一定要明确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而不是那种形式来表达这一内容;于漪老师指出,读懂教材,要能读懂字面、读懂内涵,读懂字面和内涵间的如胶似漆的关系。

三是教学内容由文体特质所决定,因此要明白不同文本的文体特质。这一点可能就是说的王荣生教授所讲的依据体式解读文本了,诗歌就要用诗歌的方式来解读,就是要抓住抒情性、想象性、语言凝练音乐性、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小说,就是要从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就是要关注小说的结尾,小说从哪个点上终止是有讲究的,所有的小说都应当关注其结尾,还要关注小说的话语系统:叙述者的话语与小说人物的话语。散文就是要用散文的方式解读散文,要关注散文的物质元素和散文的精神发现与心灵看法。等等。里面有些内容我觉得还不够清晰明白,但我知道应当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了。

四是教学内容由学生实际所决定。这应当是王荣生教授所提出的解读文本的第二个依据:依据学情。王教授总的思想是,学生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以及文本的基本特质决定了文本的核心价值,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的根源所在。当然这一理解可能还不够准确,还需要我慢慢消化理解。

总之,谭轶斌老师的报告,让我对文本的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明晰的理解,特别是对王荣生教授所思想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弥雾散去,拨云见日。理论的阳光,使我感受到了发展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事重提09:如何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2011.9.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in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