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君是个好儿子、好父亲,他每天上班很累也很辛苦,工作和家不在一个城市,但他经常会回家去陪陪孩子,看看父母。他总能记得父亲的喜好,带上烟酒,也能记得母亲最爱吃的巧克力牌子和喜欢什么牌子衣服,每每回家大包小包,带得满满的回来。可每次回来他都要面对的是父亲冷漠的脸和母亲的哭诉。
B君很迷惑,他和我吃饭时聊天,他自认在儿子中也算是个相当合格的儿子了,为什么总是不能满足他的父母?席间,B君接到了应该是他父亲催他快点结束酒局回家的电话,B君接起电话就是一句:“有事吗?”然后我就感觉对面好像直接就把电话挂了。B君一指电话,跟我叹了口气。
我当时就明白了,B君的父母为什么总是无法真心的在他的孝顺中感到快乐。
我们的父母要的只是我们的“好颜色”。
对别人和颜悦色似乎是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要求。我们在和同学朋友交往中,一般都是春天般的和煦温暖的,就是对自己闺蜜微有尖酸刻薄,但一般都不会不耐烦的说话。而我们最经常的就是用一副不耐烦的语气对待他们。
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孝顺的,记得他们的生日,记得有空就带他们下个馆子,经常给他们买礼物,当然能做到这些的都是表现很佳的了。很多人感觉自己只要给父母一个更好的物质条件便是孝顺。
其实从小我们就是这么学习的,我们的父母就是如此孝顺我们的爷爷奶奶的。我们看到的孝顺就是把老人接出农村,给一个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的爷爷奶奶好像也很知足,儿子给买了件新衣服可以在邻里间炫耀一周,一个金戒指可以炫耀一个月。
我们的父母也觉得我们能想到给他们买东西就是孝顺了,所以他们也不会意识到他们不幸福的原因来自我们不够好的态度。B君父母那样做就说明,他们其实也没明确的感受到B君究竟是哪里做的不好了。
这里用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很好解释,我们的父母已经不是一生没过过几天富足日子的爷爷奶奶了。他们大多有稳定的物质生活,他们更需要的是爱和陪伴,是你和颜悦色的和他们说话,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交流这个世界的新变化。
我们却很少和他们交流和说话,他们打来电话,一般我们接到电话劈头就问:“有事吗?”好像他们没事就不能和我们打电话一样。他们看到新闻,担心我们也犯那样的错,我们往往都不耐烦的回答他们,“我们没那么弱智。”他们跟我们咨询个手机使用问题,我们更是不胜其烦的,甚至说出那么大年纪就别学了这样的话。
好好和父母说话,用心和他们沟通。他们可能中更年期,可能在退休的低潮期,他们很少和你讲他们的难受。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看来,心里难受就是无聊的作,所以他们忍着。但你的和颜悦色,是足以点亮他们的生活的,帮助他们走出心中的阴霾。他们要的只是你的“好颜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