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晴
《安静的力量》‖【止境:从喧闹中不时地抽离静坐,进入内心世界】文/随眼前
第一篇‖精读笔记
假如我再次出发去寻找内心的冲动,我只需要环顾自己家的后院就可以了。因为假如那股冲动不在那儿,那我根本就没有丢失过。……桃乐丝,《绿野仙踪》
一:精读书
精读原因:
《安静的力量》是当代版的《瓦尔登湖》,探寻自我的心灵之旅。张颐武、梁冬、罗永浩等诚挚推荐;谷歌、苹果、特斯拉等硅谷创业企业推崇的工作和生活理念,影响世界的TED演讲,全球2000万人次点击量。
内容简介:
《安静的力量》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TED思想的力量系列”中的一本,这本书讲的仅仅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照顾他关心的人,完成他的工作,并且在这个疯狂加速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方向。书很薄,你可以一次读完,然后回到你忙碌(也许是过于忙碌)的日常工作中。作者分享了许多与我们常识相悖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在骨子里,其实都需要一个留白的空间,一个停顿,与人产生共鸣。这本书倡导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关掉手机、电脑、所有高科技产品、远离都市喧嚣,通过长时间静坐,进入内心世界探索。而这种生活方式为谷歌等互联网许多公司所推崇。
精读用时:
这本书总共六个章节,103页,我花2h在【得到】听书熏陶,在【微信读书】里同步边读边做想法分享。
二:精读书的作者
皮克·耶尔过去四十多年都在游历世界,去过的地方包括复活节岛、不丹、埃塞俄比亚、洛杉矶等。他关于这些旅途的描述曾记录在《加德满都视频夜》《女人和僧人》《地球灵魂》这几本书中。他还写过以发生在古巴以及伊斯兰世界的革命为题材的小说。他有长达20年时间为《纽约时报》《纽约书评》《哈泼斯》《时代周刊》以及遍及全球的20多份杂志和报纸写专栏。目前耶尔在查普曼大学担任杰出总统学者。·
三:核心思想
“止境”不是隔绝于世界,而是不时从中抽离。
四:关键问题点【思维导图】
《安静的力量》‖【止境:从喧闹中不时地抽离静坐,进入内心世界】《安静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皮克要传递给大家的主要信息。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决定我们身在何处止境,主要看我们选择的视野角度。
我们的视野决定了我们心灵世界的宁静。因为一个人最大的困扰其实是无法安静下来跟自己相处。这也许和普通人理解的快乐不太一样,也许当你经历过一些别样的快乐后,才会明白静止的意义。
第二:止境可以带着一些充满阳光和意义的内容回到日常生活中。
作者引用安息日会来提醒我们,最后我们所有旅途的尽头都是家。我们无须到很远的地方旅行即可摆脱那些稀松平常的习惯。那些最能带给我们感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我们记忆中许久不联系的老朋友的模样;我们走近它们,带着一种很强烈的熟悉感,就像回到一些我们本已认识的地方。正如艾米利·狄金森写道:“有些人会到教堂过安息日,而我在家里过我的安息日。”
第三:过滤信息的能力,比收集信息更为重要。
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越多,用于处理每一条信息的时间就越少。
科技没有为我们提供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善用科技。换言之,过去我们重视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今天看来,它远不如信息过滤的能力重要。
比如书中所举的例子:
a ...Google的员工有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绪,追寻潜藏的灵感。
b... 在硅谷,很多人每周都会过“互联网安息日”。在那段时间,比如从星期五晚上开始到星期一早上,他们会关掉自己大部分的电子设备,只希望在开始新一周的工作时重拾方向感与平衡感。
c...凯文到亚洲的一些村落去旅行,一去就是几个月,不带电脑,他这么做是为了要扎根于现实世界。他写道:“我尝试保持自己与各类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得我是谁。”
d...现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都设有“减压项目”,并且这一比例每天都在上升。部分原因在于,公司员工觉得,疏通自己内心的管道,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五:感想
作者皮克·耶尔认为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其实都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一个停顿;一段音乐正是有了休止符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我认为,人有时候要放空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脚步停下来,任思维的缰绳四处缠绕,最后累了,回归空我。
试着去找一种生活,虽然在那里没有舞台和表演,但有一种比文字更为深刻的方式提醒你,追着自己坚持的方向,止境于内心世界,放慢节奏是为了取得更有活力的前进动力,因为谋生和生活有时相差甚远。
六:金句
1.莱昂纳德·科恩后来跟我强调,前往止境并不是说让你漠视这个世界,而是从中抽离,这样你才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对世界爱得更深。
2.正如两千多年前埃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告诫我们的那样,真正塑造我们的不是我们的经历,而是我们对经历的反应。
3.我们很大一部分生活是在脑海里发生的,它们以记忆或想象、猜测或诠释等形式出现。因此很多时候我觉得改变生活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看待生活的方式。正如美国最具智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对抗压力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我们选择一个想法而不是另一个想法的能力”
4.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世上本无好坏,思想使然。”
5.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提升我们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我们赋予运动的精神。就如当年最伟大的探索家之一亨利·戴维·梭罗在日记里所写的:“重要的不是你去何处旅行或者你走了多远——走得越远通常让人越糊涂——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活着。”
6.它还可以带来更深层次的收获——正如我被莱昂纳德·科恩的冥想深深触动那样,你有可能彻底醒过来,感到精神振奋,心跳加速,就像在热恋中一样。
7.“简化自己的生命,提炼出其精髓,是我从事过的最能带给我满足感的事情”
8.我从没有见到过一个人可以像马蒂厄那样将心智解释得如此透彻,比如,你琐事缠身,尝试去寻找快乐,就有如你看到大火在猛烈地焚烧还要伸手进去,并且希望不会被烫伤一样
9.静止的生活有时候带给人的不是艺术,而是怀疑或者自我抛弃。任何想看到阳光的人都要在黑暗中度过许多漫漫长夜。
10.狄金森的诗句:
大脑——比天空更宽广
若放在一起
它们彼此包容
毫无压力——另外还有你——
11.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们的所有不快乐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
12.当理查德·E·伯德将军在零下七十度的南极洲独自生活了近五个月之后,他开始深信“世间一半的纷扰都是源自人们不了解其实我们所需甚少”。有如在京都人们有时候会说:“不要去做什么事情。坐下来。”
13.我们很容易有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就站在一块巨大的画板面前,画板上的世界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只有往后退几步,站定在那里,我们才能看清楚画板(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真正在表达什么,才能看到更广的图景。
14.狄金森的诗作:
外在力量——源于内里
君爵乎?侏儒乎?
皆源自内心
15.托马斯·默顿,这位止境的探索大师说过:“冥想的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法则,就是你不能只是坐在那里,去解决手头的问题。你与问题共处一段时间,直到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16.只有从烦扰和杂事当中抽离出来,我才能听得到就在我耳边的一些声音。聆听,比一天二十四小时一直跟随我的思考和偏见的发声,更有利。只有当走入止境的时候——静坐,或者是让大脑放松——我才能发现那些自然涌现的思绪比我自己刻意寻找的更加新鲜,更具想象力。为电子邮件设置自动回复,健身的时候关掉电视机,在某个极为忙碌的日子(或城市)里寻找一个安静的空间,这些都会为我打开全新的空间。
17.要回到安静,其意义不在于为圣殿或者山巅奉献什么,而是把那种安宁带入喧嚣复杂的人世间。
18.我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一味追求速度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慢活更能带给人活力。
在这个让人分心的年代,没有什么比专注更能带给人富足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没有什么能比安静地坐下更为紧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