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列子太学(慈祥华人)
仲尼篇:生或死,必须的选择(5)

仲尼篇:生或死,必须的选择(5)

作者: 一朴信信 | 来源:发表于2020-01-08 13:36 被阅读0次

    中华迷你美帅哥儿列子系列4-5

    05 常生者的真正模板

    列子《仲尼第四》篇,阐述了人生所面临的两个基本选择:生或死,着重介绍了生生不息、生而不死,即向生者的基本状态及表现。最后告诉了我们,中华最高智慧——常生者的基本模式。

    其一、执政者的圣智表现

    仲尼篇:生或死,必须的选择(5)

    商太宰问孔子说,三王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问五帝是圣人吗?孔子说,“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问三皇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其实,善于任用智勇者、仁义者、遵循自然天时者,本身就是圣智的表现。而商太宰心不在此,听后急得变了脸色,孔子也慎重起来,不得不总结说:有一个像圣人的人,并没有治理什么,而百姓自有秩序;没有教导什么,而百姓自有信心;没有教化什么,而百姓自行其是。广大人民都不知道为何如此福禄祥和。总之,自然引导,不彰显自己,而百姓却富足安康,这样的执政者才称得上圣人。列子原文:“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最后,列子以尧为范例,描述了圣智者应有的执政成效。尧即位后,培养舜几十年,由舜具体施政。在位五十年后,尧想要禅位给舜,但不知道老百姓是否尊崇自己无为而治的做法,便在朝野上下到处调查了解,朝野上下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接着开创了执政者“微服私访”的先河,换上百姓的衣服,到路宽人多的大街上了解,老百姓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说。后来听到儿童唱的歌谣说,树立我们百姓蒸蒸日上,莫非就是您的莫大追求。大家都不知不觉,而顺应了上天的自我法则。列子原文:“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是多么完美的执政成效啊!于是,尧回到朝廷便禅位给舜。舜早已不忍心尧年老体衰再为百姓操劳,没有推辞就接受了禅让。这就是中华帝王所演绎的圣哲文化美妙故事。

    其二、圣智者的真正模板

    1、如何得道?

    人人都想得道,而让自己的生命、生活更加完满、美妙、生生不息。可是,怎么才能得道呢?其实,道无处不在,其中有形体的实物,就是道最具体、直观的呈现。所以,当我们内心不附加后天外在的任何因素,对一切人、财、物、事,包括自己内在的思想、观念、情感、意识、喜好等,只当作随生随灭、自然流动,而没有任何倾向和标识的信息符号,任由本心自性自然发生作用、做出反应,就顺应了道,就有了道。而只有这样,万物也才能自然、自由地运动,成为道的化身,以便于我们正向顺应。而一旦我们有所倾向,有所选择,有所追求,就因“反者道之动”,而进入道的反面、黑暗向死的一面。比如因为生气,使我们的内气停留、凝结在肝上,肝就会因为血气不通而发生病变,其他部位器官则会因为血气不足而衰弱。只有全身气血永远均衡地流通起来,无所不至,又无所停留,才能保障我们身心健康而生生不息。如此“从该定”而不为所动,全身细胞和器官的机能才能达到正常,对外物的反应和作用才能敏锐适当,一切外物的作用才会得到正常发挥。列子原文:“在己无居,形物其箸。”

    仲尼篇:生或死,必须的选择(5)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外物做出反应呢?列子说,心身动的时候,要像水一样,不拘形态,不拘方向,不拘时空,任由自然流向续活再生;安静的时候,要像镜子一样,只作真实反映,不增不减,无善无恶,没有评判,不对外物发生作用;对外物发生作用、进行反应时,要像响声一样,随物而起,自生自息,不夸大不缩小。总之,顺应物就是顺应道,思想言行应该像万物的物理作用一样自然恒常。因为万物(尤其人)可能违背道,而道却不会违背万物。道永远自然顺应万物,包括人的行为,你选择死,道就带着你死,你选择生,道就带着你生。所以,人生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顺应道促生的一面,而不是使用自己的耳、目、心、力,进行擅自选择,妄加努力。想要顺应道、利用道,而通过视听、行为、智能擅自追求,就走向了败亡之路,就不妥当了。列子原文:“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列子说,当我们寻求道的时候,道好像就在前面引领着我们,忽而又好像在我们背后;当我们应用道的时候,道充满六方,背弃道的时候,又不知道道在什么地方。其实,道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也不是有所用心的人就能远离道,也不是无所用心的人就能接近道,道一直都在我们身上,促使着我们生或死。列子原文:“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所以,对于道,只存在是否做出选择、如何选择、选择生道还是死道问题,当我们顺应了道的促生作用,就走向了生道,离开了死道。至于如何得道,唯有放空内心、默然入定、修成自性方可。列子原文:“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

    2、道的模板

    列子说,内心对外物没有了倾向和特别追求,没有了特定感情,有能力而不彰显自己的能力,不凭借自己的能力妄为,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有能力。发心于混沌无知状态,怎么能产生特定感情?发心于朴实无能状态,怎么能出现妄为呢?所以,只有像土块、积尘那样无知无能、无求无欲、无争无为、无情,才是真知、真能。这样,虽然不擅自作为而好像没有道理,其实无时无刻不是道理在作用。列子原文:“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总之,列子告诉我们,“聚块、积尘”的样子,就是我们的做人典范、模板。无所用心,无所追求,得不到别人的尊崇、爱戴、赏识、资助、赞誉,还可能被人漠视,甚至被人欺辱、伤害,但是,因为避免了向死、死结,即最坏的结果,而让我们得到了现有条件下更好的命运和未来,看清了人生的真相和走势,虽“聚块积尘”,有何其不美呢?

    仲尼篇:生或死,必须的选择(5)

    其三、再创文化新高度

    列子《仲尼第四》篇,再次创造了人类文化诸多新的高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体心气神无,生命五境界

    常人感觉到的体、心是三维存在,圣人感知到的气、神是四维存在,脱离有形载体而独立存在的神与无,则是五维以上存在。体是有形的,心是有感的,气是无定形、无定嗅、无定味、无定声而可感的,神是无形、无嗅、无味、无声、无感而可知的,无是空无状态中领悟的有。以上五者,前者总是更沉重、更死板,后者总是更轻飘、更自由,然而,五者都是生命的具体形式。由此可见,列子提出了维度概念,认为世界之外还有不同的世界,宇宙之外还有不同的宇宙,世界和宇宙都是无限、多维、不同的存在,而各种不同的维度相伴存在、相互包含,却互不相知。这不仅是人类认知的巨大突破,而且意味着人类面临着不同的世界,预示着人类具有了新的人生,新的未来。

    2、人生即游玩,外游先内观

    所谓游,是指游玩而不占有,更不损害,享用、享受却不需负担。无论自然风景资源、财物工具、生物生态、缘由缘分,还是自己的身心精神灵魂,为了保障越游越多,越玩越好,会游会玩,且代代相传,就要加以保养、保护,更要首先自我修养、扩充、提升,以内修保障外游,以外游促进内修。这就是列子的游乐人生观。其中既明晰了人生的宗旨和目的,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又提出了解决自我关系、内外关系以及自我发展的具体方法和原则。这在人类文化史上,应该说颇有高度和新意。

    3、外物即为道,顺物即自修

    列子告诉我们:入空而自性,形物自然著。通过“静、松、通、空、醒”等循环不断的修养修炼,完全进入静虚空无状态,从而回归、发挥生命的自性、神性,宇宙万物整个世界也就随之自然回归了自然,该刚则刚,该柔则柔,该潜则潜,该显则显,该生则生,该死则死,以致万事万物对我们亦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据此,列子继续告诉我们,不要再挖空心思到处求道了,外物(包括自己的身体)其实就是道,顺应外物之性,其实就是修道。

    万物都想永远活着,生生不息,不仅有未来,而且未来越来越自在。这就是修道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我们要化解物化的秉性、习性,比如奸贪懒、嗔痴等,摆脱有形物质的束缚,即入空,而唤回神性。

    4、聚块与积尘,我之完美身

    “聚块积尘”是对“心死而形废”的形象化描述,亦是对“静虚空无”的文学性总结。心是对物质的反应,无心就是超脱物质,而活出纯粹的我,即神我、真我、高我、灵魂我。穿上“聚块、积尘”的衣装,住进“聚块、积尘”的宿舍,即可唤回自己的灵魂,逍遥自在,心想事成,岂止是成了最完美的自己呢?

    5、看生则常生,看死则必死

    万物的生长发展本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对于其中任何一个点来说,既无所谓生,又无所谓死。但是,我们却常常或视之为生,或视之为死,主观与客观分离,结果造成了主观上的生死。所以,或生或死,或兴或衰,首先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比如看待一天,认为早上是开始,晚上是结束,就有生有死;认为早上是新生,晚上是孕育新生,则永远新生而没有了死,更没有结束。比如看待一生,认为出生是开始,躯体死亡是结束,就有生有死;认为出生是新生,躯体死亡是孕育新生,则只有新生而没有了死亡。比如看待一件事或与一个人的关系,如果把某一结果看做是发展的新的开始,则没有了失败。这才是宇宙万物,及人生现实的客观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仲尼篇:生或死,必须的选择(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sv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