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笔友聊起各自的孩子,他们都嫌自己的母亲老了,是啊他们长大了,他们的母亲自然也就老了,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
不知不觉中,我们各自步入中年,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可从来不曾嫌弃过自己的母亲。
还记得我六岁时,母亲三十五岁,父亲三十七岁,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西安的一所师范大学里,父亲当时还在上学。
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在校园里散步时,总有人问我多大,惊讶于母亲这么年轻孩子就这么大了,母亲没好意思说她老大都十四了,我是最小的孩子。
印象中,母亲当时是显得年轻,后来拿出当年的照片,母亲确实像才当妈妈不久的样子,虽然是黑白照片,看着父亲母亲风华正茂的样子,站在他们中间我就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不点。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从北京移民到西北的母亲却和黄土地显得格格不入,她和土生土长的小伙伴完全不一样,她是家里唯一读完初中的孩子,她也是全村学历最高的人。
后来当了民办教师,再后来考上了公办教师。因为父亲上学生病,母亲不得不请假带着我来照顾父亲。
西安温润的气候不但让我吃胖长白,母亲似乎也从一个乡村女教师变成一个大龄“女大学生”。
母亲因为要给父亲抄笔记,甚至去借书上课,反倒在宿舍养病的父亲天天优哉游哉的陪我玩。
后来,父亲的班主任一位白发苍苍的女教师建议母亲去考成人大学,她觉得母亲应该上大学。
母亲结婚生下我之后是脱产上了两年师范学校,但那在当时来说就是上了个中专,不过也因为这个学历,母亲才有机会“民转公”成为有编制的小学老师。
母亲知道这个想法太理想化,就算父亲同意,单位也不会同意,何况家里还有哥哥姐姐,我们不能一直都待在西安。
母亲利用一起空闲时间如饥似渴的旁听着所有的教育专业课程,她不但给父亲抄笔记有些作业也给代劳了。
父亲的身体一天强似一天,母亲也惦记在家里的哥哥姐姐,虽然有姥姥在照顾他们,可母亲还是放心不下。
冬去春来,我和母亲在西安待了快半年了,父亲的身体基本都恢复了,县教育局当时给母亲特批了半年的假也就到期了。
我们一家三口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来到西安植物园,父亲借来相机记录下母亲三十五岁时的样子。
那个穿着过膝妮子大衣手攀柳枝的母亲永远定格在我六岁的脑海中,我记忆中的母亲是那么美丽那么阳光浑身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质。
多年后,在我人生阅历中,我所见过的女教授和女研究员,我发现这是一种知识的魅力,学者的一种特有的气质。
当然母亲不是什么学者大师,但多读书的女人的确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或许母亲身上有一些吧!
岁月沧桑,当我大二时,姥姥病危,当我请假缓考赶回去时,姥姥已经不在了,我看到已经面容憔悴的母亲,那个冬天用冷水洗衣服那个独自带我坐火车的母亲,一下子老了,我抱着一言不发母亲,你的小儿子回来了。
曾经“力大无穷”的母亲扑倒在我怀里,我感觉她好轻好轻,母亲抽泣着,她总重复着一句话,我没有妈妈了,我以后就是没有妈妈了。
我给她擦着泪水,妈妈,姥姥走了,你还有我们三个儿子女儿,你要好好的。
母亲说,我妈走了,我也不想活了,几个舅舅和姨姨说母亲我来之前可是寻死觅活的,他们时刻都要有人看着她,她已经三天不吃不喝了。
我拍着母亲的后背说,妈,你要好好活着,你不活了,让我们三个也当孤儿吗?你是我们的妈妈,我们不能没有妈妈啊。
我和母亲一起哭,她不吃饭我也不吃饭,就这样,母亲似乎知道她如果不活了,他的小儿子也不会苟活于世,终于母亲开始吃饭了。
现如今人到中年的我,总不愿意面对父母的老去,总盼着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也盼着父母身体永远健康。
可是人类的繁衍总是伴随着死亡,中国人或许忌讳谈论死亡,可是人固有一死,我们的爷爷奶奶已经故去,父母也要走上这条路,包括以后我们自己,可真正又有几人能看破生死呢?
我们活着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我们是孙子,儿子,丈夫,父亲,爷爷,这一切的身份让我们必须好好地活着。
或许再没有比活着更有意思的事情了吧!也或许再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情了吧!总之我们艰难地活着,那么我们就珍惜活着的岁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