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清晰的画面依旧在我的脑海浮动。
黄昏时分,一位老人肩上扛着犁,吆喝着老牛粗哑而令人感动的嗓音回荡在大地上,他直直地向家门一步一步走去,转瞬间黑夜也从天而降。广阔的大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老人回到家中却无人可以呼唤,惨惨淡淡,感谢黑夜的赐予来抵抗痛苦的孤独。昨日的欢聚已是昨日,而今日亲爱的人儿离去,凄凉的晚景不禁令人咋舌……
读悲剧之时感叹不已,心情沉重。《活着》不仅写了农民福贵的一生,更是时代背景下的折射,千千万万人的生存状态。本是阔少爷的福贵嗜赌如命而输光家产,一贫如洗。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患重病时,他在去求药的路上被拉去当壮丁。因活着的力量,他重返回家见妻子家珍及她辛苦拉扯大的儿女。何曾想过生活给他开了更大的玩笑。悲惨的命运始终缠着他,紧接着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离而去。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他也活得更加坚定与洒脱了。好好感受活着的滋味,死亡也就无所畏惧了。
我在想:垂暮之年的福贵能从容地忍受这一切,生活呵,究竟是教会人努力活下去的希望啊,还是教人忘记了绝望的存在呢?
有人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那么何为“活着本身”呢?活着就是力量?活着就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
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残酷的,剥夺人的生存能力,使人丧失意志与毅力,并在这种苦难中学会坚忍,增添几分顽韧与洒脱。因为活着,福贵能活着回去和家人团聚;因为活着,聋哑的凤霞能有自己的小幸福;因为活着,家珍能够见到女儿风光出嫁……也许活着就能见到曙光的希望,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顽强活着是唯一的选择。
余华的这部作品说起来很残忍。书名明明是活着,活着应该是一种不放弃的状态,是一种抵抗死亡的局面。然而,它却是完全悲剧性的故事。奈何一个普通的农民竟要遭受那么多的苦难,接二连三,根本没有喘气的余地。除了苦难还是苦难,读着读着,只觉眼前发黑,实在是过于悲剧了。
没有人能轻易放弃活下去的权利,福贵的悲惨过于频繁,我会觉得那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了,却又生怜悯之心。福贵的一生很悲苦,或许就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即所谓的命运,可他并没有妥协,不向命运屈服,当他回忆起自己曾走过的一生还是有幸福浸润的,相对来说,这就减少一点苦难的强度。他还能回味自己有个好女人,好儿女,好孙子,似乎就不觉得苦了。苦难呀给人折磨,教人从容以及强大,给予活下去的力量。
过于苦痛的日子,的确是生活的病态。不变的是我们要活着,活着就是一切。生活各异,纵然有色彩斑斓,也有惨淡昏暗的时候。那当今我们现代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活着,漫无目的吗?活着是为了等死?
记得梁文道先生在他的随笔集《我执》里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夜夜在街头徘徊,用一瓶一瓶的酒将自己灌醉。某一天,她又喝了个烂醉,蹲在巷口吐得一地都是。突然间,她听到一阵细密又散落的脚步声,抬头望去,一群人在晨光熹微中跑步。“原来,又是新的一天了!”女孩叹息一声,“而我还停留在昨夜。”我们是像跑步者一样迎接新的一天到来,还是停留在昨夜?现代人习惯用黑夜来对抗孤独与焦虑,恰似一种常态,殊不知这是在浪费生命。我想,沉沉的夜色下,徘徊的女孩或许应该知道自己该怎样活着了吧。简单二字“活着”能生出一系列紧扣相连的问题,我们却无法回答最基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看起来很可笑。
其实,活着不是什么大的学问,我们却要用一生去体味。那末,我们可以淡定从容地对待苦难,寻找活着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