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是生理上的父母,心理上的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害怕流露真实的情感,常常避免与他人的亲密。他们采用的应对机制是逃避现实,而不是去面对它。他们不会自我反省,所以很少接受他人的指责和向他人道歉。他们的不成熟使其反复无常、感情不可靠,一旦忙碌起来,便会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四种类型:情绪性父母、驱动型父母、消极型父母和拒绝型父母。
情绪型的父母情绪极为不稳定,而且难以预测。他们依赖别人来解决自己的过分焦虑。
情感智力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伊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约翰·迈耶提出,指诸如理解自己的情绪,善解他人的感情以及“用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调节感情”等方面的特质。
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施钢老师在接受《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专访时,专门谈到了“不要做情绪失控的父母”。
做父母的在情绪失控时,过激的语言和过激的行为及大声的争吵,会让孩子受到惊吓,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与情绪型父母相处时会感到自己仿佛走在钢丝上行走,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母的情绪。
驱动型父母总是追求完美。如果孩子不够成功,驱动型的父母会感到孩子,令自己蒙羞。
“我让你优秀,让你成为好孩子,难道我错了吗?” “你期待中的凌翔茜到底是我还是你自己?”这是电视剧《你好旧时光》中凌翔茜妈妈与女儿的一段对我话。
凌翔茜在生活中获得妈妈“无条件支持”,但无法感受到安全地按照自己心意探索和获得成就。
生活在驱动型的父母身边,孩子会觉得时不时地被挑错,并感到父母似乎认为成功胜过一切,包括孩子自己。
消极型父母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收回自己的情感,并逃避问题。
我表姐夫家的父母,不管在他们结婚、买房、生孩子都表姐说“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的事,得你们自个扛起来,我们从解放战争的肚子都填不饱到现在,生活实属不易。”
消极型的父母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无法成为孩子的依靠,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为人父母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当家庭遇到问题时,孩子因此受伤时,消极型的父母往往推脱,并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拒绝型父母似乎有一堵墙在周围。他们更乐于自己呆着,并回避与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对方坚持要获得情感上的回应,拒绝行的父母就会变得愤怒,甚至暴力举动。
女儿的初中同学经常在我家抱怨,他的父亲喜欢独来独往,与其聊天要么点点头,要么“嗯……”要么“不知道”,只要她妈唠叨几句,她爸觉得不舒服时,就打人,砸桌子,敲墙。
生活在拒绝型父母身边的孩子会感到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会过得很好,他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家里的累赘,并养成轻易放弃的习惯。
吉布森博士指出,虽然情感不成熟的分类不同,但是他们也有共性的问题,比如他们都会利用自己的孩子来让自己感觉更舒服,结果导致父母一孩子关系的倒置,并让自己的孩子过分介入成人间的问题,或者他们都会令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到不安。
有哪些不安的感受,你可能是生于一个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
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长大,是一段令人感到孤独的经历。
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他们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他们外貌正常,举止也正常。但实际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情感联结,当你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不敢肯定自己的感受,为自己不高兴感到内疚。
由于父母只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逐渐感到困惑,我应该觉得快乐,我的生活那么好,为什么还会感到难过?
有“一定要照顾好父母”的念头。你甚至可能由于太疲于解决和父母之间的问题无暇去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
有一种孤独感。你可能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小时候你总有一种内心的空洞感,这种孤独感不单单女性会有,男性也会有。
那些生于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身为孩子究竟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小的时候,依赖父母给提供的爱和安全最开始,会认为父母是全能。随着成长全能的期望会褪去,但是无法根除——即使父母表现得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依然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父母的爱,或者当孩子长大时,他们期望父母会改变,比如,他们希望能通过沟通技巧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但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想继续用孩子来填补他们过去的创伤。吉布森博士认为在沟通前孩子必须放下这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
超脱的观察。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先辨别出问题。客观地看待父母并不意味着背叛和苛刻,或者是意味着不孝,我们只是更准确的认识到,父母就和普通人一样,有好的部分,也有坏的部分。全面地看待父母也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对他们是否有不合理的期待。
成熟的觉察回应。
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强求对方的回应说了就放下。平静而清晰地告诉对方想要什么,你的感受如何。在过程中享受自我表达带来的快乐,不要期待对方真的会听进去你的话或者做出相应的改变。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爱我们或做处回应改变,他们的回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成熟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情,而且这是我们能控制的。
注重谈话的成果,而不是注重情绪的发泄。在谈话前想清楚,到底想通过谈话得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必须是清晰,明确符合实际。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母亲希望女儿在自己身边过普通人的幸福,王漫妮对妈妈承诺:“如果三十岁生日那天,我职场没有升职,也没有找到心仪的人结婚,我就自觉留在妈妈身边做个好女儿。”
王漫妮要父母为自己做出的事情后悔可能并不实际,但明确了三十岁的目标。
谈话前做充分准备。想好对话的持续时间和主题。情感不成熟的人很难应对。如果坚持反复的问同一个问题,最终可能迫使他们回避。
走出过去的“角色型自我”
人们不仅要超脱的观察父母,也要观察自己,理解我们的哪些行为和想法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才产生的。在和父母谈话的过程中留意自己的情绪,避免变得情绪化。
运用方法沟通,不仅起到谈话的有效性并保护了自己。
虽然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选择不断地自我学习与成长,从而认识到父母的不同类型给自己带来的童年创伤并进行疗愈,追求内心真实想法与感受,做真正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