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前的最后一天,按捺住假期前萌动的放飞情绪,邀请大家来共读《儿童爱之语》。很幸运的是,召唤到11位小伙伴,感恩你们。
今天第一期读的是第一章《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我梳理了一下逻辑线,如图一所示:作者认为教养孩子,爱是基础,而父母的爱得是无条件的爱,并且要使用孩子能理解并能回应的爱语,孩子才能接收到——只有接收到了无条件的爱,家长才能更容易管教。那么无条件的爱要怎么给?首先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关于孩子显而易见的特性(7点提醒,见图二、三);其次,我们要用行动表达爱(即五种爱语);最后,我们要注意到5岁以下的孩子找不到主要爱语就得全部使用;大孩子虽有主要的爱语,但其他爱语也需要使用;即使孩子接收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仍会存在挫折与误解,但要相信爱总是会有益处的。

之所以梳理,是因为在共读与共享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无条件的爱是有些困惑的,虽然这是个被滥用的说法,但是我们可能往往停留在字面理解上。所以作者在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自检的两个维度,一是家长表达爱的原因,一是家长收回爱的原因。反思自己,仿佛中国人内敛的通性让我们都不善于表达爱,好像借助一些事由才能释放我们羞涩的爱意,但是孩子是直肠子,他接受到的讯息是父母爱的是他的表现而不是他本身,这就是一种错位。我个人的理解,就是除了表现好要表现出爱,表现不好也要表现出对事不对人的接纳,就像之前在《自主教养》读过的:“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暂时的、特定场景的,和不涉及人格问题的一次错误。”
无论如何,就算知道了要用孩子的主要爱语,但随时无条件地爱别人都是很有难度的,那么作者提供给我们7个“降噪的武器”以便随时提醒自己


今天的读书会读的时间长于探讨的时间,使得沟通的深度不够,为了追求控场且对精读的执念,却使本次有些本末倒置了(这是我事前在家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设置),没想到不能通过实践的检验,下次必须优化。感恩所有参与共读的小伙伴特别是两位男士提供不同视角,正因为我们一起讨论困惑,才让我读了这么多遍之后终于搞清楚作者的逻辑线——正是“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特别感谢卡梅尔小镇闲趣书吧(江夏区藏龙岛卡梅尔小镇商铺5-26 菜鸟驿站旁)提供场地,欢迎有意者就近抱团学习!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童府带读研修班的导师王文丽,以及几位同期的同学。围观,你们是专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