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683天 2023-02-26
一、阻抗
阻抗,是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者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是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1)沉默。表现为求助者拒绝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或有长时间的停顿
(2)少言寡语。通常是以短语、简单句以及口头禅,如嗯、噢、啊的形式表现
(3)赘言。表现为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地讲与咨询无关的话。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1)理论交谈,是指求助者竭力用心理学或者医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表面上,这似乎增进了二者在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但实际上是求助者对咨询师的某种疑虑及其企图加以控制的欲望,因此理论交谈是求助者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2)情绪发泄,是指求助者对于某些咨询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求助者表现为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者不自然的大笑等,避开使他感到焦虑或者精神痛苦的意念。其实这也是一种精神防御的表现。
(3)谈论小事,是指求助者对会谈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止,目的在于回避谈论、解决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它往往是心理咨询中最轻微的也是最不易发现了阻抗表现。
(4)假提问题,是指求助者通过向咨询师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议题或者加深某种印象。这些问题一般涉及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基础及咨询师的私人情况等,但往往与心理咨询本身没有密切联系,也常使咨询师无法回答,因此假提问题也代表了求助者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3、咨询方式上的阻抗
(1)心理外归因,是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回避从其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他严重阻碍了求助者的自我反省,使其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到外界,而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2)健忘,是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它是求助者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所以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询师竭力启发求助着去唤起某种痛苦记忆时,对方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遗忘。
(3)顺从,是指求助者对咨询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咨询师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而且也使咨询师感到无所适从。
(4)控制话题,是指求助者在会谈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以减轻其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强化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自尊与地位。
(5)最终暴露,是指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从而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阻抗的表现。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1)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包括不按时间前来咨询或者借故迟到早退,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不付或者延付咨询费用等,这些行为都对咨询的顺利进展带来阻碍。
(2)诱惑咨询师,指求助者通过引起咨询师注意其言行、装扮等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并加强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
(3)请客送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示求助者的某种自我防御需要,及其控制心理咨询关系的欲望。
以上四种阻抗形式,表现为求助者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也可以表现为求助者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对求助者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的精神防御。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多数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都会产生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不论大小、程度如何,成长中的变化总是要付出代价,总会在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时伴随着痛苦。
(2)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满足了某些心理需求,即求助者从中获益;或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者咨询师的心理动机。阻抗来自于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或者反对意见的动机;或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或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助动机。
四、阻抗现象的处理
1、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
2、正确的进行心理诊断和分析。利用可靠真诚的态度及高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取得对方的信任,排除会谈的阻抗。
3、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的对待阻抗。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使用面质技术,促进求助者的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