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笋班本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认识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也更抽象了。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本章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那到底什么是数感?
有人说数感就是对“数”有感觉,也有人说,数感就是对“数”有洞察力,这些都有点玄学的味道。其实“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本质上来说,数感好的孩子就是在数与数之间建立了很多联系,因为有了这种联系,在不同的问题中就有了各种“灵活性”和“创造性”。
数感为什么如此受重视?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强调孩子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所以就更要求理解力,以及主动思考的积极态度。所以强调数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计算能力的提升,还将促进理解力的提升,和养成主动思考的积极态度。
《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中有一个重点: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从中建立数感。通过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了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外,还可以用语言表述。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这些词汇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来描述数的大小,小竹笋班推出了一款数学游戏-猜出我心中的数。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学生A在一张纸片上写上自己心仪的数字(0-100之间的数字)。
第二,学生B猜测这个数字是多少,学生A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这样的词汇对这个数字给予评价。
第三,学生C,根据学生B猜测的数字以及学生A给出的评价语,再一次进行猜测。
第四,学生D,根据学生B和C猜测的数字以及学生A给出的评价语,将这个心仪的数字圈定在一个范围内,并再一次进行猜测。
此过程继续进行,区间越来越小,直至猜对。
以下是一段课堂实录:
老师找到一位学生当小老师,小老师把数写在一张小纸片上,然后扣起来,让大家猜测这个心仪的数字是多少。
小老师:我写了一个两位数,请大家猜一猜是几?
学生A:是57吗?
小老师:我心中的数比它少得多。
学生B:是0吗?
小老师:我心中的数比它多一些。
学生C:是17吗?
小老师:我心中的数比它少一些。
学生D:是11吗?
小老师:我心中的数比它多一点。
学生E:是15吗?
小老师:我心中的数比它少一些。
学生F:12吗?
小老师:回答正确。
过程分析:
学生A和学生B将数字的范围套在[0,57]中,学生C将数字的范围套在了[0,17],学生D将数字的范围套在[11,17],学生E将数字的范围套在[11,15],学生F猜中。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了数字的大小,初步掌握了猜数的策略,感受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该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在游戏中逐步体会了逼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没有很好的倾听前面同学所提的问题,就不能清晰有层次的进行筛选。所以这是训练学生倾听和推理的一款游戏。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其实该游戏还应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最少次数的提问,得到最终答案呢?
亲爱的小竹笋们,在今后的计算机语言学习中,你们会遇到一种典型的算法-二分法查找,也称为折半查找法。二分法查找算法就是不断将数组进行对半分割,每次拿中间元素和心仪的数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不断调整心仪数字所在的范围。
猜数游戏用的方法在数学上就是“二分法”,也就是从数的中间入手,我们就可以猜的更准、更快!当然,小竹笋们要注意,二分法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范围,如0-100。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 小竹笋班:猜数游戏➡️数感➡️二分法“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但是目标,而且是行动,建立数感的同时给孩子种上一颗计算机语言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