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长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都希望能给孩子自己所能给的一切,又希望孩子有所发展。这往往让家长无所适从,要么对于孩子要求过严,要么对孩子过分溺爱。特别是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很多家长感觉束手无策,要么用高压政策和孩子对抗,要么在孩子的无理取闹下缴械投降。而这些的结果都会让家长感觉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难。
王玲老师在家庭教育讲座《家庭和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中提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无条件、有规则”。什么是“无条件、有规则”。又如何做到“无条件、有规则”呢?
“无条件”指的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承认孩子的情绪是正常的,合理的。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也叫“共情”,也就是承认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感觉体验。常用的话如:你是不是觉得……,你现在是不是……,我知道你……。这样,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妈妈(爸爸)理解我、懂我,我的委屈她(他)知道,孩子的不良情绪便已消除了大半。这时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沟通氛围,是和孩子进行下一步沟通与交流的基础。如果在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家长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能体察孩子的感受。常用的话如:你怎么这样……,行了行了,别再闹了……。这样,家长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站在了对立面,家长说的话再有理,孩子一句也听不进去,因为你已经站在了他的敌对立场。试想,谁会和敌人和谐对话。这时,不管你是高压政策还是缴械投降,你都没能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也失去了向孩子传递自己想法的机会。如果家长、孩子的交流方式永远处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他,家长觉得孩子太难管教。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亲子关系也不尽人意。
“有规则”指的是在处理完孩子的不良情绪后,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社会规则,让孩子形成社会意识,成长为一个良好的“社会人”。
近来,班内出现了一件事情,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始末。
六一儿童节,学校要从班内选学生组织临时合唱团。综合多种因素没有入选合唱团的一位同学回家和家长闹情绪。家长执拗不过,因为和老师是朋友的关系,打电话让孩子参加了合唱团。大家可以想象在中间发生的事情:孩子回家后,一定和家长闹情绪。不管是家长太将就孩子,还是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参加合唱团,最终家长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孩子参加了合唱团。下次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孩子还是用同样的方式解决。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呢?这时应怎样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会更好呢?
首先是孩子回家发泄不良情绪时家长怎样面对。如果家长说“哎呀,行了,别闹了,不去就不去”……你会更加加剧孩子的不良情绪,因为你不理解他,不接受他的情绪,也就是你觉得他是错的。试想,这时候谁愿意听别人说自己是错的,自己明明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才很委屈。如果你说:“行了,行了,我给你老师打电话”……试想一下,你能满足多少次孩子这样的欲望,自己的能力总有满足不了孩子的时候,而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他觉得用这样的方式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下次遇到事情还是以同样的方式来要求,家长也觉得孩子太找事,太难缠。实际上,是你没能和孩子好好分析,妨碍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长此以往,孩子永远是一个孩子,即使他的年龄在增长,遇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甚至以这样的模式进行着婚姻生活——找事,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回家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诉说时,你认真倾听,也可伴随拥抱、抚摸等。同时,边听孩子说边跟孩子交流,“你现在是不是很委屈”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是不是很想参加合唱团”……这样就会先平复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觉得自己的委屈有人知道,有人理解,孩子的情绪会渐渐平复。这时候你再跟孩子交流,孩子听进去的才是事情,而不是情绪对抗。这时的爱就要讲究“有规则”。你可以问孩子:你觉得老师没有让你参加合唱团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不仅仅靠情绪解决问题,而是学会反思、分析问题。这样,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才会渐渐成长,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也能较好的处理夫妻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靠闹情绪解决问题。这里,家长还破坏了一个社会规则,让孩子以为一切事情爸妈都会搞定,不能形成一定的社会规则意识,对以后的成长也没有帮助。他不觉得一切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行,有爸妈、有关系就行,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与源泉。这里可以和孩子分析原因后,然后跟孩子说:以后一定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如果你以后好好努力,老师一定会选你参加的。这样,既处理了孩子的不良情绪额,又让孩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则意识,还让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让孩子在学习上有动力与目标,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都是有长远的影响的。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同时又是讲条件的。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的,对孩子百般疼爱。孩子让我们头痛时,无限烦恼。而孩子让我们头痛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要做到无条件的接纳,需要父母本身站在一定的高度。站在父母的高度看待孩子,而不是和孩子对抗。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走出情绪的困扰。做到“无条件的接纳,有规则的爱”。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