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些我还是想读博士

作者: 非是君子 | 来源:发表于2016-05-16 13:06 被阅读2768次
    非网络照片,转载请告知

           前段时间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看完这些你还想读博士吗?》,说实话,有认同感,因为文中确实道出了博士的一些现状和现实,比如跟对导师很重要,博士单身很平常,做科研很枯燥等等。直到今天早晨看到韩春雨的新闻(是我老师在群里分享的,文后老师跟了一句话,我的学生中能有一两个科学家我就很知足了。群里没一个人吱声),他发了一篇关于编辑基因工具的文章,将基因编辑推到更高的境界,我是搞生态的,关于基因专业的不是很懂,但我想谈谈读博这件事,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不靠谱。

    (一)想清楚自己的选择,正确看待读博士这条道路

    网络照片

           就像我们选择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一样的,读博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不同的是,你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是谋生的工具,即使你没有兴趣和激情,也许可以继续混下去,但在读博士期间,这种心态只会让自己最后成为胸无点墨混文凭的,或者连文凭都混不到,至于就业就更不用说了,到三流的大学或单位继续晃荡,在科研学术界,这是最不可取的。所以,读博士之前要问好自己是不是决定选这条道路,自己是不是适合做学术,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不是感兴趣。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一点我非常赞同,就是自己是不是有对科研这方面的热情,毕竟很多东西在你做学术期间都会淡去,保有最开始的那份热情,在很多时候是支撑你坚持下去的动力。

          选择读博士,最好是硕士毕业接着读,现在博士一部分是在职博士,就是依托就业单位继续读博士然后博士毕业需要在原单位工作,这种大多数是为了在职称上提高一下或者单位竞争激烈等,我们不能排除少数在职博士对科研的认真和尊重这些学者,但大部分因为长期熟稔人际关系和被行政事务所累,对所属专业付出的精力和深度还是有限。还有一部分是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重新选择读博士,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工作后发现自己还是挺喜欢读书考科研的,找到方向,另一种则是工作不如意,发现读博士是个不错的出路。前者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浪费时间,说好听点就是我们多走些弯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后者情况就算不沦为混文凭的地步,在读博士后期就会感到痛苦和压力,因为你不喜欢它。

           硕士毕业直接读博士的好处就是你读书的情绪和时间是连续的,或者你在硕士期间已经跟着老师做了一些项目或实验,这样就更清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是哪方面的,整个过程是一气呵成的,感觉很爽。我本科学的地理信息系统,简单说就是搞地理的,硕士专业是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和经济的交叉学科,但我发现我并不喜欢学经济学,虽然大学志愿中填的全部是金融学,所以我博士选的是自然地理学,具体搞生态方面,转了一圈,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不要跟我说一直在学校没有社会经历搞不好人际关系不会处理人情世故等等,硕士毕业差不多二十五左右,就算不读博士,这些也是在之前都应该具备的。

    (二)导师很重要,关键靠自己

    中间最黑的就是我老师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大的科研环境下,很多导师很奇葩(奇葩的类型各异),大部分博士毕业会被延迟是普遍的现象,很简单,导师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用的顺手的博士,希望低价为自己项目多做些贡献。青海大学的一个朋友本来今年博士毕业,被导师告知延期,我问了原因才知道他的论文还没发表,在投状态但还未见刊,这就是了,首先你要保证自己博士毕业的要求都是达标的,都是合格的,自己不能创造延期的理由。其实话外的意思就是你在读博士的时候要努力,要使自己变得优秀,一般有点良心的导师不会卡各项都符合要求都优秀的学生。当然有奇葩导师,你可以申诉,向院里向所里都可以,一个成年人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不公正的事情。

          也许你会说院里会管吗,自己文凭是不是就不保了,事实上是你愿意与不公正宣战的时候,是有人同行的。上图中我的老师在读博士期间,写的两篇文章在给导师修改的时候被告知是别人写的,是的,就是这样任性,在出去看女朋友的期间被告知补助要扣掉因为没在学校给他干活,类似这种或更过分的不胜枚举。我老师当时博二,向院里提出辍学,因为那个奇葩导师这样也不是一时半会了,人品什么的大家都清楚,只是没人说罢了。结果是院里高度重视,让我老师自己选个导师,呆了一年多当然知道哪个导师是良师了,结局是我老师选到了影响其科研生涯的导师,如期毕业。

          选导师之前一定先了解,了解其科研方向和人品,不要因为导师年轻就觉得不靠谱,很多年轻的导师对科研都有巨大的热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不保留,可以说是良师益友,有些导师虽然是院士级别的,但你进去后基本上都是上边的师兄师姐在带,一年见不了导师几次面,那些级别的导师一般都在忙着申请项目向国家要钱,做些语言指导性工作。当然这些情况不排除个例,但很少。

    (三)读博士谈钱,不伤科研

           首先,我们谈钱是在不乱报账不海吃海喝的基础上。

           中科院的博士补助每月基本在三千左右,每个学校不一样,设定标准有上下偏差,低于或基本等于刚毕业参加工作,每年有奖学金,在一万以上,发表SCI论文在一区奖励是五千,如果申请出国,一年基本是15万左右的资助,在国外不买奢侈品不胡乱搞肯定有结余。以前有个博士一直拖了七年不毕业知道时间期限八年到了才毕业,原因是没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又可以享受博士的各种资助待遇。博士毕业,前提是没有混文凭的毕业,进高校一般没问题,安家费十万不等,启动科研经费十万不等,还有另外的各种待遇和福利,因个人水平和学校制度不同有差异。当然了,读博士期间想挣大钱是不可能的,保证中等生活没问题,真正读博士了,对生活中附带的一些其实也不会放在心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了,屠呦呦团队,韩春雨就是例子,不是站在科研的丰碑上俯视对物质的追求,只是每个人看这些东西的角度不同,对待的态度不同,谁都没有资格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责别人的生活和角度。

    2015年唐古拉山,海拔5200米

           最后,聊点别的,关于读博士的单身问题,所谓爱情可遇不可求,遇到合适的人,在大学时候硕士期间感情成熟了就可以结婚,这些都不违法呀,如果说一个人性格有缺陷,即使在公司在单位找对象也会受挫,不错,读博士多少都很影响相互的选择,因为不确定性,野外做实验的话更是要奔波,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一直单身的唯一接口。坦白说,我现在单身,今年要读博一,但我觉得我肯定会遇到我的他,只是晚了一些罢了。

            再说博士这个头衔,可能大多数人都很觉得很神秘有那么点高大上的感觉,反正我读博了家里人(我是农村来的)都觉得终于出息了,熬出头了等等那种莫名的向上看的感觉,或者相反,有的人还会觉得博士没什么稀罕,全是扯犊子不会生活的空壳书呆子,无论态度是怎样的,我觉得作为博士,既要有科研的精神,也要有人性的修养,对自己严格要求很重要,做个学者。

           有人说,中国的科研在很多领域都是在模仿和重复国外的东西,大多数论文也是为了完成学业或职称,含金量很低,不错,现实也是如此,也只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想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那样,认真的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把学术做下去,将那些有热血的科研学子号召起来,投身于这项事业,用新的血液一点点逐渐让那些奇葩的“专家”现原形,这些道理和那些和邪恶势力作斗争,见了突发事件不冷漠不旁观是一样一样的。

           因为,只有去做,才有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完这些我还是想读博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rs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