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这部剧是部好剧,但对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过度营销引起我的极度不适。
这两年,“如何治愈原生家庭的心灵创伤”、“走出童年阴影”、“那些被原生家庭毁掉的中国女孩”……诸如此类的文章,一众读者照单全收,一不留神就是10万+甚至100万+的爆款文。顷刻间,正处于人生失意状态的人们,似如窥探到上帝的秘密,大肆控诉自己的原生家庭。
脾气暴躁,怨父母,他们总是对我大吼大叫,导致如今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所面临的的问题;我畏畏缩缩,怨父母,当我想去尝试新事物时,总是各种吓唬我,导致如今什么都怕;我的婚姻一塌糊涂,还怨父母,因为他们的夫妻生活一塌糊涂,导致我潜意识里把这种一塌糊涂的家庭生活当作安全感……是的,原生家庭没有教会我感知爱的能力,没有教会我处理情绪的方法,没有展示幸福婚姻该有的样子,所有,如今的我才会这般一事无成。
天呐,应该有很多人对于自己得出诸如此类的结论时,洋洋得意于自己之所以毫无建树的根基性秘密吧。
鄙人在写下此文之前也是看了不下十本与“原生家庭”有关的书籍。受不住文字的诱惑,字里行间总是能浮现熟悉的身影。俯视着如今的生活状况,打心眼里认同作者的观点,对我的原生家庭深恶痛疾,甚至曾与父母争辩童年的阴影。
入书太深,竭力想要清扫童年的阴影,以至于迷失了未来,不知该何处何从。直到读到杨绛先生的那句“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释然了。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过度传播,让我们这些无知的人无数次地地回想起童年时期的不愉快,一遍又一遍为笔者点赞。殊不知,逆境是常见的,逆境不是少数不幸的人所背负的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是在很多名人、英雄和无数普通人的个人历史中都可以看到的现象。《卓越的摇篮:对20世纪400多位名人的童年进行的一项发人深省的研究》提到:在这些杰出的人物中,有75%的人在儿童期就饱受贫穷、家庭破裂、父母虐待、酗酒、残疾、疾病或其他不幸折磨;只有15%的原生家庭算是没有烦恼的,父母也能给予孩子提供支持。
如果你也深信自己备受原生家庭的折磨,那么,不妨,在接下里的时光里,每天抽出十分钟进行冥想,回忆你童年时的快乐时光,当时的场景、都有什么人、都做了什么事,就像当初你在文字中找寻自己受伤的心灵一样,去竭尽全力找寻那个曾经开怀大笑的灵魂。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一直以来,我都很幸福,我的童年充满温情,对于未来,依然满心期待。
不管你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不愉快,不管你当下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失意,往后余生都要靠你自己去经营。童年阴影、原生家庭这种东西,他们对人的影响的确如各种宣传文字中说的那样深远,但也只是在你特别在意的时候,你把那根绳子拉扯得愈紧,它在你身上留下的印记愈深厚。
豁达一点,放开它,就是放过你自己。一身轻松地继续上路,专注于眼下的生活,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