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桃源居的日子,心是清寂的,和深秋的山林物态一样,整个世界都充满着静谧与安详。每天一早醒来,窗外似有雨声淅沥,我不敢确定,是雨声叫醒了我,还是醒来后听到的第一声就是这绵延不息的雨声。我糅着惺忪双眼,边起身下床,边探身窗外。 窗外晨光穿树,日影婆娑,一片清翠碧绿依然把一个深秋装点得春色烂漫,生机盎然。外面并未下雨,那这隐隐之声又是从何而来?循声而往,涧底溪流不断,隐鸣不息,似是雨声,却不是雨声,原来古人的“一夜风声似雨声”在这里变成了溪声隐隐,似雨非雨了 。
山寂水尤竞每天我轻松走在田垅、山间,有时越村穿户,有时绕着天下第一泉的石砌山路穿行,前有禅定、虎娃引路,后有阿木殿后,有时它们跑到前面、边上打闹,有时逮个小虫、小蟹玩个半天,怎么呼它们也不理睬。有时拿个手机也拍拍眼前所景,写写心中所思,“行止常得句,反复费吟哦”,“白云无事常来住,莫怪山人不送迎”,山中无甲子,岁深不知年。这样的日子过得飞快,就像山涧的流水一样,平和,随意,自然。
桃源居是桃花源最里面的一所农舍,以前几乎是危房,陶姐和杨哥来此后喜欢上这儿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对十里垅中第一家位置尤为倾心,二话不说就与房东签署了合同,开始着手打造。从设计到施工,从风格到品位,乃至从房子到环境,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精心与细致,尤其与周遭自然环境的融入与包涵,一下子体现出主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诉求。
天地有大美有时还需要人工来点缀,桃源居就是这天地大美中的一抹人工点缀,让周遭的自然之美一下子灵动起来,并不夸张,并不唐突,一切是那样协洽与兼容。从溪流对面远远望去,单栋的青砖碧瓦二层小民房融入翠色之中,有如辽阔水面碧中一岛,美目顾盼眉心一点。
山寂水尤竞涉涧而往,蜿蜒山径窄小而多情,边上时有树枝茅叶撩你身姿,让你不能放步,只能缓行,双开的小院门由竹枝竹梢归结而成,麻绳细扣,铁环挂钩。院内,石砌的甬道,青砖青瓦杂铺的地面,不时从石瓦缝中冒出些绿意让地面也生趣起来。木质走廊上有茶台、茶椅、茶具、茶垫,一串串细碎的风铃上缀以陶罐、花叶和果食。院中有农用的风车、竹流,临崖的大香樟浓蔭匝地,覆庇着大半个院子,一些果木、杂树、野卉随意布朗,让来客未入其室,先得风光。
西北而望,临流不远处一小小茅构吸引了我。同样的松木地板铺就,上缀茶几、插花、草垫。上倚碧翠,下临涧渊,大小不一的各色冰川石随意分布在溪涧之中,周遭野花异卉、碧树清泉,不是它们的映入,而是我们的融入。女主人常在此打坐参禅。来客也多得此中野趣,盘腿而踞,闭目养神。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联。杨哥很是勤奋,第一次来见有人手持锄把,头带草帽在地里耕作,以为是当地农人,一经介绍,原来却是大上海的老总来此隐读耕耘,让我肃然起敬。今天这满地的格桑花就是当日杨哥辛勤劳作的成果,这份成果融入山谷之中,茅椽之侧,更为大自然新添一抹亮色。
山寂水尤竞会客室在屋子的东北面,一层的低矮平房,玻璃透窗,尽收四围自然景色。室内一排通墙的博古架上置些陶瓷、书籍、奇石和包装精美的公司产品,木质的茶台茶椅临窗而设,边煮水烹茗,边闲话野趣,有时,合上桌子,也可饮酒夜话,细听秋雨连绵。法乐兄是打西安来的画家,每每至此,总喜欢饮上几杯,擅长闲聊,天南地北,文史地哲,信手拈来,滔滔不绝。有时一顿小酒也要喝到个子夜时分,说着说着,不知东方之既白。吃的也是南北风味,各有特点。杨哥、陶姐是成都人,喜好川味中的麻辣,无论什么菜都有一股麻味,让我这个平生最怕麻味的人也渐渐适用了这份特殊的川味;法乐夫人薇总更擅长西北的油泼面,没了刀削面就找出挂面来也要油泼一下,让我们未至西北地,先尝西北味。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当地的阿姨做一口纯正的星子地方菜,这才是我的最爱,也是大家口味中最大的“公约数”。三石饭店以制作当地土菜而闻名,老板红梅热情好客,喜欢结交一些文化人,见我们常聚垅中,经常派人送来他们制作的地方名菜,有时自己亲自下厨,烹制几道菜肴送过来,与我等对饮两杯。除他们的招牌菜“石鸡、石鱼、石耳”外,红烧肉、炒红薯粉和自制豆腐都是他们的特色菜,这点,我们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这日,正好是杨哥生日,我们几个从四面八方赶来,红梅又差人送来几道菜,我把蛋糕往上一放,大家拍手而歌,杨哥双手合十,默许心愿,一起分享蛋糕,分享山里的快意与暖意。陶姐兴起,随着《贵妃醉酒》的音乐翩翩起舞,将生日晚会推向高潮。
更多的时候,法乐喜欢把茶室当画室,眼之所触,心之所往,便是笔之所绘。有时横涂竖抹,山光水态,云烟供养;有时花鸟虫鱼,天道禅意,悉如家常。有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有时长长一跋,挥洒自如。动静之间,亦道亦禅;一人一物,亦庄亦谐。每至夜深人静,众人皆寝,法乐也一觉醒来,铺纸和墨,将白天所见所想,绘制案头。你看,一桥横涧,浓荫蔽日,纵横交错的线条有如天网一般织出浓密与青翠,桥上一人,手持木杖,红衣素服,缓行桥上,于浓密青翠中洞然一页,这种强烈的空间与色彩对比让人顿感,仿佛智者引渡心桥,桥的对面,便是佛见花开。那天,正好遇上我的新书《半山听雨》发布,法乐兄一时起兴,半夜披衣而起,匆匆绘制一竹篱茅舍,四围空旷,山雨横斜,一人独立茅斋,于天地间听雨,于内心处听禅,旁题:半山听雨新书贺,画赠爱和兄。我以为,这种绘制更多的是法乐兄对该书的另一种注释与解读。日前,接到红梅女士的约请,为三石饭店绘制庐山文化系列画作,让法乐兄兴奋不已。他说,我来庐山已逾大半年,先是准备小住半月,后又一月,二月,结果半年过去还是不舍,几次辞别朋友,都未能成行,皆因对庐山的热爱,不仅是山水,更多的是文化,让我依依不舍。这次约请,既是一次对自己绘事的检验,也是对半生来个人艺术行程的一次总结。我茆足了劲,把平生所学和对庐山文化尤其陶渊明文化的理解与解读融入到绘事中去。大家拭目以待。
山寂水尤竞 山寂水尤竞读法乐兄的绘画,有如在日子中悟道,在生活中参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禅机,眼前中的一景一物都是菩提。那些收入笔下的人物、景致不过是个符号,他的文字有时是解读绘画的通灵密码,或古诗偈语,或家常便话,但句句警言禅意,字字直戳人心。让人欲读无语,欲罢不能。
与会客室仅一巷之隔的是另一间小小茶室,仅够两人对饮,我和杨哥早起后常在此煮水烹茗,或正山小种,或绿白错杂,新汲的第一泉水泡制后,一缕茶香沁入,仿佛吸入天地清气,有如置身万化丛林,任云烟飘起,天籁纵横。
穿过厅堂,二层才是主人的私人空间,除住宿外,东北室设一佛堂,轻柔的佛音不断,清心去虑,打坐,参禅。边上还有大小不一的两间禅室,是主人与佛友们的交流场所。再往前走,便是一个大大的木地阳台,台面宽敞,四围木栏,云山叠影,天地万物,尽在其中。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内心通往天地,又一个轮回。
在桃源居居住,就是这样一个从喧嚣到宁静,从尘寰到自然,再从自然回归内心深处的一个全过程。这里没有奢华,没有权势,没有争斗,只有平和、简单、自然与内心,但依然充满生机,充满情趣,充满与大自然的和谐与相安。有诗为证:
晚来云缀锦,夜重露为霜。
山寂水还竞,花零叶更香。
窗透陈茗话,案存新墨行。
顾首呼禅定,添衣禦酷寒。
2018.11.17晨草
山寂水尤竞 山寂水尤竞 山寂水尤竞 山寂水尤竞 山寂水尤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