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很想为一名记者,一名主持人,也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做过很多次采访,也参与很多次主持;可是后来转了个弯,做剪辑做后期做设计,台前幕后都有所经历,想想最初采访主持还是会勾起欢乐的回忆,新闻信息我还是离不开的,如果未来能有机会从事这个方面我会毫不犹豫的投身进去,因为足够热爱。
《看见》这本书,新闻人柴静的自传,一直很想读读看,终于有时间读了下去。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从地方台被挖掘到央视,从自恃出名到慢慢怀疑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新闻,如何去采访,如何去对话,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面对镜头,这是新闻人最害怕的时候了,就像你是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学习一样 ,是致命的。柴静此时面对着不仅仅是自我否定,还有对伯乐的歉意,对现实的服软,怎么办才好呢?她甚至想到了辞职,这时遇到的转折就是去采访新疆的地震,只有亲眼目睹残忍的现实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震撼和感同身受。漫长的自我成长终于找到最初的梦想,那就是做简简单单的人,时刻保持着天性的好奇心,保留真实的情感,并带着心去接近现实。
那个温柔跳动的心就是活着。2004年非典我是名小学生,当时事态严峻,虽然在离北京很远的辽宁,但是到处传播着死亡感染的数据触目惊心,当时对死亡没有多强的概念,无知者无畏。我只记着,每天早上都要量体温,36°5是最安全的数字,我当时有个任务就是每天记录全班五十多名学生的体温,密密麻麻的表换了三张,当时只要体温有不在正常范围内就要马上上报老师,还好,没有。小小年纪的我承担小小的任务,小小年纪的柴静主动去亲临非典新闻调查,令人闻风丧胆的非典就在眼前发生着,谁能不害怕呢?她去做了,为了还原真相,为了好奇心,为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双城的创伤。讲述的是去探寻孩子们抱团服毒自杀的秘密。偏僻落后的乡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缺少交流沟通只靠忍的青春期,复杂错乱的儿童关系网,慢慢的打开彼此的心结,换位思考来感受,终于真相水落石出。正如即时评论的那样,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是对峙不是对抗。新闻工作时最接近现实的工作,充满着危险,充满着困难。因为现实有时是被一层纱遮住的,这层纱让你看的不透彻但是拿掉像闯关一样难,利益得失驱动着人去死死扣住这层纱,你要做的是尽全力去劝说这些人抛弃利益,用意志去战胜得失,其中的艰难就像劝说一个人扔掉中了五百万的彩票。但是你必须要去做,因为你要还原真相,给社会一个公正,知情人说你们的镜头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正是有这些正义的人,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对峙恶势力,不为别的,为的是心里那杆秤,那坚定的意志。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我们从小到大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他们与你不同,外貌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观点不同,经历不同,染色体不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正是不同才有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我们应该去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生命本身并无羞耻。
沉默在尖叫。曾经看过最无声的挣扎,就是韩国电影蚯蚓 :女孩很漂亮很善良,很有天赋成为音乐家,患脑瘫的父亲也拼尽全力给她送进贵族音乐学校,两口之家过着幸福平淡的小日子。但是因为女孩的美丽和优秀得罪了有势力的学生,他们这些好学生用校园暴力残忍地伤害女孩,逼得女孩退学,但还是没有放过她,反抗有用吗?没用,蝼蚁无法抗争有权有势的人。女孩自杀了,父亲才得知真相,想用法律维护女儿,没用,偏见和弱势法律的武器也不能庇护他们父女,最后父亲用暴力解决了欺负女儿的人,弹幕都说解气。结局很无奈,人生很无奈,是什么让他们走投无路?我有假想我是女孩怎么办,结局也没有多好。
山西,山西。多次采访,多次回忆,多次无法应答,面对残破不堪的家乡,虽不想逃避,但却苦于无奈,连居住在那里的人都顺从污染,有什么办法呢。对于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没有什么本事可以出头的人来说,有钱能活下去就够了。之前看三体有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人,他不要巨额财产,只身一人去守护一座山,年复一年,山坡这边种一棵树,山坡那边坎无数棵树,守林人跟砍伐的人说跟政府说没有用,他对人类绝望了,所以想毁灭人类,和三体星球达成了协议。唉,这就是在日新月异增长的GDP下的迷茫的人类,为了自己,为了下一代,想的不是如何治理,却是怎么逃离。你有办法治理雾霾吗?限行限工厂?生存怎么办?。
我只是讨厌屈服。《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我们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希望能够有去抗争站起来说话的勇气。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你观察两会,我观察你。两会报道从人人不敢说,到人人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过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的课本内容,人人进谏,才能使国家走向富强。我们有的时候就是不敢说,不敢做,过后扼腕叹息如果当时说了多好,做了多好,只有把想法说出来才能不愧对于自己,不白活。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美剧权力的游戏,我喜欢看家族之间纷争,经常是我喜欢什么角色马丁大爷就会写死一个角色。我喜欢马王,死了,于是很讨厌那些粗鲁的导致他死去的人。我喜欢小剥皮,死了,讨厌让他的下场十分残忍的三傻。我喜欢詹姆,在龙母开挂一样把狮家战队击溃的时候,讨厌龙母。我太投入,热爱就夸张,感情变形,于是导致的是我带着有色眼镜看剧中的每一位角色。当时我做小记者的时候知道的第一句话就是记者是陈述事实的。作为记者报道新闻,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你要做的便是不能偏袒你喜欢的那一方,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好人,只有你觉着坏的人,和你觉着好的人。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意倾尽所有,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面对真相,她们信任你赤裸裸的给你看,你体会得到她们的苦楚,可是你却又不得不为了剥开真相触碰她们的伤疤。我从来不参与网络暴力,也争取不去看那些网络上的事,因为我知道真相并非如此简单的呈现在我面前,不知道的事不去评价。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对之前发生的事情,我们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历史老师灌输给我的历史,在媒体设备面前被动地接受着加工过得信息,手撕鬼子这种带有可笑的情节的抗日神剧是让人嗤之以鼻的,我想媒体应该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真实而不是美化夸张地讲述那段路开始,我们也不能麻木不仁地接受我们都不相信的事情,主动地查阅和询问最接近历史的事情。
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华南虎年画照片,因为牵扯到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将华南虎复活了?多可笑啊。这便是中国人根深蒂固对事实的畏惧,“为什么我们一定需要一个真相呢?”“真相是一个民族发展最基础的东西,即便将来你查到有华南虎,这个照片真假你仍然不能绕过,因为这是民意的要求。”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最近九寨沟地震,祈福,看到火花海的美景不复存在,天然的美景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恢复,经历过地震的人也不知合适能够不再做噩梦。汶川地震距今已有9年了,朋友圈推广着一篇文章写大灾难过后人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天灾人祸,时间难以抚平伤痕,承载着生命之重继续活下去吧。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小时候,老师会这样加油鼓劲儿,你知道世界上第一高的山峰是什么峰吗?齐答: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的是什么峰?齐摇头。我当时就想,就算是第一又怎样,第二座高峰也有他的美丽,其他的山峰也各有各的多姿。就像奥运冠军,让人感动落泪不仅仅有他们,还有为理想坚持的人同样值得尊重。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看到这句话我心里一震,我喜欢阅读,也喜欢写书评,从小就喜欢。但我每次写书评提笔都是一片空白,匮乏的知识层面不得不给我设了这个障碍。我写书评经常性的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我不喜欢被迫,我扭着弯主动过来,也就导致了我最后看自己写的字都觉着乱,可真乱啊。但我看完这一章,我有点头绪了,混乱是阶梯,大家都会有那么一点混乱,认识到问题就不那么可怕了。“自治,本就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应然。”这句话不仅仅可以解大谜题,也可以解小迷题,让一切归于本然应然,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无能的力量。来自德国的卢安克把自由当做自己的追求,来广西农村板烈照看留守儿童,我一直在想他带给了这些孩子们什么,大概是潜移默化影响着的处事态度,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太多的束缚,不要总追求结果,重在过程。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生而为人我们都有人性。药家鑫,我一直都知道这位钢琴少年,他用弹钢琴的手残忍杀害了发生车祸的陌生人,但是我才知道真相。真是可怜的人,听人们的诉说,我也理解了他的苦衷,严厉的教育塑造了胆小的他,胆小的他也酿成了冲动后的残局。我们都有冲动,我小时候还谋划好多场折磨讨厌的人的大戏,但是我过了那个坎,理智战胜了冲动,这就是人性,人性的弱点。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这本书是一本让我一直读下去的书,不仅仅是因为内容题材很和我胃口,更因为我从柴静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从小到大,一直做个忍者,想要做脾气好性格好温婉的人始终如一,但我做不到,我有时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骨子里来的偏激傲慢愤怒。直到现在,回头看看,有很多进步吧,起码不会别人一句不称心的话就刷脸色用暴力解决问题了,经历让我明白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塑造了不同的人格。偏激就会傲慢,无礼,要改掉这个毛病。怎么办?多读书。另外,存在即合理,你要接受。
陈虻不死。湖在脚下,乳白色清凉的雾里全是青草的味儿。没有人,听很久,茂密的草丛深处才听到水声。水无所起止,只知流淌,但总得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乱石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峡谷,自成江河湖海。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劲儿全消,自顾自地缓下来,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另一个温柔的转弯,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
看完这本书,感觉亲眼看见柴静的成长轨迹,看见她走过得并不平坦的路,很真诚,很感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我一直很坚信这句话。
我还年轻,未来我要自己看见。
我读了《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