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先,文责自负。
赵有才走后,刘氏是每天天尚未黑就关门闭户,谨记自己的离别誓言——等他。
可是,一个家中没有顶梁柱在乱世中到底有多难,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明白的。
刘老夫子心痛女儿,安排娘子来到赵家,准备接刘氏回家,一家在一起多少会好过一些。但刘氏认为嫁夫随夫,自己没有理由回娘家,拒绝了父亲的好意。
好在赵家在当地还算富有,有几亩薄田让刘氏赖以生存下去。刘氏白天耕种,晚上织麻纺线,混个温饱还不是什么难事。
边关的战事不顺,民间的疾苦是一天更甚一天。从赵秀才离开的那一天起,不要说下雨,乌云都没见过几回。天旱一秋,再殷实的家庭都会捉襟见肘,刘氏种的那几亩虽说不是颗粒无收,也没收到多少,日子更加难过了。
边关是狼烟四起,民间盗贼横生,好在大多乡邻爱惜赵秀才挣到名声,对刘氏多有维护,就是有事也是有惊无险。
到了第二年,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和赵秀才一起去当兵的很多家属都收到了阵亡通知。大家对刘氏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假如不是赵有才主动当兵,大家不是受了他的蛊惑,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去当兵,自然就不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对刘氏是横眉冷对,出言相讽。
刘氏呢,知道大家对她有看法,除非是干农活,基本上是足不出户,把自己关在赵有才从前读书作文的书房。在这里,到处都是丈夫读书的影子,到处都有丈夫生活的气息。她始终相信,丈夫的做法是对的。为大家舍小家才能真正保住百千万个小家。刘氏坐在丈夫曾经坐过的椅子,满脑子都是丈夫活灵活现的身影。得夫如此,夫复何求。此时,她的心情是欢悦的,她等待着丈夫回来。
刘老夫子害怕女儿受流言蜚语的伤害,亲自来到赵家,准备接刘氏回家。刘氏干脆躲在房间连面都不见,任凭刘老夫子站在门外捋着山羊胡子说大道理。
女儿不见,刘老夫子纵有天大的能耐也无剂于事,只能搁下狠话悻悻而归。
刘老夫子走后,满面泪痕的刘氏透过窗户,默默地对父亲说着对不起。其实,她也不是不想回去,嫁夫随妇是摆在台面上的理由,她真正怕的拖累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