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这本书,个人觉得是偏理论的。果然是应验了“理论性的书比较难理解”这句话。读完第三章,尽量把我能读懂的,能感悟到的记录并分享。
辩证地看教学
教和学看似实施主体是两个,但是实质是一个整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失一方都不能称之为教学。两者不应该被分离。教学的问题,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眼光来对待,更应该做的是尊重教学:同时看到它的对立统一性。这种抽象的认识方式,能让我们对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
设计真正的学习
作者在本章中的故事案例其实也是矛盾的:不论多么优秀的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控都有低谷和高潮。一方面优秀的老师自我不允许课堂出现纰漏,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在课堂这个有序的空间里,当学生愿意成为老师的舞伴并与之共舞时,即学生帮助老师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时,可称为有效教学。反之,则可以称之为无效教学,即并没有开始真正的学习。
保护有价值的沉默
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和我一样,我有这样的实际体验:平时上课提问,其实不太关注这节课的时间,即使学生再沉默也会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因为我想讲不完下节课可以接着讲,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脑细胞动起来。但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就总会忍不住打破学生的沉默,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因为太长时间的沉默,会导致拖堂,会是一次失败的公开课。虽然我们知道应该再等等,但是最终不能淡定等学生回答我的问题。于是我怀揣着焦躁,自问自答后,面不改色的继续接下来安排的环节。天知道我心里有多愤怒,恨不得大声责骂学生。我的天,这样的情绪一出来,整个课堂我已经完全不想继续了,但是又不得不继续。课堂里,我们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是太少就是太短。当学生不能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困惑、甚至是偏见的时候,学习是不会存在的,随之可以判定教育从未发生。
耐心地对待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有不可预料的问题,尝试去接受这些问题。不需要急于找答案,关键在于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下一次面对同样的情景就能得心应手的处理。
故事的呈现
其实,对于大故事和小故事的理解,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情景教学。尽管学生都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很少能意识到他们讲述的故事的意义。因为没有现场经历,没有生活的参与,所以他们不能感同身受。把大故事浓缩到小情景,直到让学生真正解读故事的意义。
爱的超越力量
确立这个小标题,我自己也很疑惑:为什么以“爱的超越力量”为题。在我又读了一遍最后一节之后,我找到了关键词:内在生命的缺失和心灵的再教育。作为教师,成绩不好,不应该把原因推及到学生的客观原因,而应该要反思是我们的课堂整体出现了问题:教和学出了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爱”的不够,我们的“爱”不足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我们共鸣,我们不能调和教和学的对立,最终让教学失去了勇气和活力。
一些未被理解的规律使我们处于矛盾的境地无从选择,在那里,我们并不像我们所喜欢成为的那样,好和坏像不可分离的伙伴不能被截然分开,在那里,我们心灵的破碎与狂喜一一这种冲突只有盲目地把它带入到我们的心灵才能够解决。这曾被称为天命。还有人能用更佳的措辞描述它吗? (斯科特·马克斯韦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