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
本书作者派克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第一,爱有别于非爱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一致的。例如,一位母亲对孩子一直都倾注了过度的关注和爱,以至于孩子高三时还是母亲接送去学校;在填写大学志愿时,只允许孩子填写本省的学校,理由是离家远“不安全”。在意识层面,母亲的目标是对孩子的爱;而在潜意识中,这却是对母亲控制欲的满足。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不一致,就不是真的爱。
第二,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爱里,我们的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也会不断成熟。这就是说,短暂而激烈的情感高潮不是真正的爱。
第三,爱既是爱己,也是爱人,双方都会获得成长。一个不自爱的人,很难真正去爱别人。爱自己与爱他人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间的界限会逐渐消失。
第四,爱需要努力付出。因为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跨越原来的界限,和他人一起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而非欲望。派克解释,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是意愿。两者的区别好比“今晚我想去锻炼身体”和“今晚我要去锻炼身体”的区别。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欲望,但很多人都只把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从不行动。这不是爱,正如没有为之奋斗的梦想只能成为幻想。
上述对爱的本质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消除对爱的误解(以为依赖和自我牺牲是爱),让我们从对爱不切实际的幻象中走出来,摆脱不必要的痛苦,譬如“我都是为你好啊”。
爱是我们心智成熟的动力。
《少有人走的路》封面关于恩典
我们的心智会受到某种意识之外的力量的帮助,这就是恩典。派克认为,恩典的雨露可以滋润到每个人,人人都可以公平地分享到属于自己的部分,只是大多数人拒绝承接恩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懒惰的天性。存在于我们体内的懒惰原罪,促使我们对抗改变的力量,只想毫不费力地保持现状。
恩典的召唤可以看作是一种升迁,恩典降临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让心灵获得更大的成长。接纳恩典,就是要与惰性做斗争,承担更多的责任,用更大的自律去生活。
看到这部分,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当新的挑战和责任降临,我想这其实是恩典。只要我能承担更多的责任,肯定能让心灵获得更大的成长,心智愈加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