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婚姻育儿育儿宝典
身为父母,疗愈自己比学习育儿更重要

身为父母,疗愈自己比学习育儿更重要

作者: 乐兮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15:56 被阅读33次

    最近跟两岁女儿的斗智斗勇主要集中在,如何能在看完两集小猪佩奇后愉快友好地关掉电视机。

    电视机是女儿诞生后特意置办回来的,最初的想法是既然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智能时代,与其藏着掖着不让看,不如早一点让她适应或者是习惯有电视机、手机、IPAD的存在;与其让她对手机那块小小的屏幕充满粘性,不如在适当时候大大方方地介绍电视机给她认识。

    于是,在她1岁10个月之后,家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一边吃晚餐一边围着小猪佩奇看得不亦乐乎。久而久之,我也迷上了小猪佩奇。故事温馨、画风温暖,尤其是佩奇父母的育儿方式和理念,完败各种枯燥的育儿说教理论。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理想型父母,那一定是佩奇的父母。

    喜欢在坭坑里跳来跳去,那就跳吧!佩奇妈妈说“没事儿,只是些泥而已”;

    身边的人都会吹口哨,佩奇越心急越学不会,爸爸一边教给她如何练习一边认真地告诉她“不要急,需要练习,你看我学动耳朵练习了三年哦”;

     佩奇和弟弟一起玩抛球的游戏,弟弟接不住让爸爸抱着接,佩奇转头问妈妈是否可以也抱着自己,妈妈爽快回答“没问题,来吧”;

    佩奇爸爸妈妈在收拾家里的时候翻出来一堆旧乐器,手风琴、小提琴之类的都是夫妻恋爱时候的小玩意,于是全家停止大扫除,爸爸拉手风琴、妈妈拉小提琴,佩奇敲大鼓,乔治吹小号,玩得不亦乐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暖暖的恩爱;

    佩奇练习骑两轮车的时候撞坏了爸爸心爱的南瓜之后愧疚地跟爸爸道歉,爸爸反过来安慰她说“不要去管南瓜了,只要你没有摔坏就好,不过你以后要记住,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前面”;妈妈过来说,“既然南瓜都已经坏了,那我们就把它做成南瓜派吧,请所有人一起分享”,佩奇破涕而笑;

    佩奇妈妈在电脑前工作的时候,爸爸就负责准备晚餐,佩奇和弟弟想要去找妈妈玩耍,爸爸认真地叮嘱道“妈妈现在在做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们要去看,记得一定不要打扰猪妈妈”;佩奇和弟弟跑到楼上去问妈妈是否可以看她工作,妈妈就真的把他们抱在自己的腿上看着自己工作,后来因为给孩子演示不能乱动电脑的时候把电脑弄坏了,佩奇妈妈并没有气急败坏,还是柔声呼唤爸爸来帮助修复,自己暂停工作下楼去厨房接着准备晚餐。

     以上这些典型育儿场景,家有萌宝的爸爸妈妈们应该都不陌生,那个当下的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能像佩奇的父母这样,情绪稳定平和、态度从容积极,既不大惊小怪也不忽视孩子的需求,既不越俎代孢去包办和宠溺又鼓励孩子去尝试和探索,既能自然表达相爱又不过分刻意去说教夫妻应该相亲相爱。尤其是佩奇的爷爷奶奶(翻译失误,其实是姥姥姥爷),对于这个活力满满的四口之家既能在边界范围内有效支撑,又不过分参与和干涉这个完整的四口之家。

     很遗憾,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前段时间大火的《狗十三》里爸爸在盛怒之下动手扇了女儿一个耳光,随后女儿本能逃跑,爸爸则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推搡着追过去拳打脚踢,骂到尽兴处还忍不住再踹一脚。

     虽然电影里的例子过于极端,但这样的场景在生活里是存在的。朋友小希就曾经在深夜里发来大段大段的微信语音,一边哭泣一边后悔地抽自己耳光,说因为气不过老公的冷战和不作为,在面对女儿再三哄不睡的情形时大发雷霆,先是猛得把女儿拽起来大声怒吼“别睡了!你起来!别睡了!!今晚都别睡了!!!”,接着狠狠地把老公的枕头摔在地上大喊“今晚谁TM都别睡了!!!”,女儿吓得瑟瑟发抖、缩在墙角里放声大哭。她立马惊醒伸手想要去抱女儿,可女儿居然像不认识她一样,惊恐得直往后缩、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其实我是了解小希的,各方面都优秀的她常常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焦虑。压力巨大下的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常常是这样,情绪上头时失控,理智回归时自责,愤怒无处宣泄时不由自主找寻找更加弱小的撒气对象,诸事顺心惬意时又对着他们亲亲抱抱举高高试图弥补。长此以往,很多人就陷入了不断的焦虑、自责、弥补的消极能量循环中,如果再遇到“丧偶式育儿”或者传说中的“云伴侣”,那真的就很容易像小希一样在某个临界点崩溃。

     那么,在面对孩子时,这个焦虑、自责、弥补的消极能力环是怎么产生的?

    1、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转换成家庭成员的个体冲突。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在家庭冲突面前成员都会努力地调整自己,以维持家庭这个系统的整体稳定,但这种调整有时会偏离正常的范畴而表现为“问题行为”。而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为了维持核心关系的完整性,通常夫妻双方会通过拉入一个“第三者”,由二元关系变成三角关系,进而增强关系的稳固性。

     很明显,小希的焦虑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和丈夫之间的沟通问题,孩子只是她拉进来调节平衡的第三者。为了维护她一贯的各方面完美准则,她不允许自己的婚姻有任何不完美的污点,所以她选择调整自己来维持家庭的外在和谐,于是变成了“付出没有被看见、再付出还没有被看见”的状态,在不断的挤压自己并无果后终于表现出来了针对三角关系的“问题行为”。这不是小希的个人问题,而是以夫妻问题为核心的家庭问题的外在表现。

     2、问题关系的存在模式会代际传递。我们都知道,夫妻双方会把原生家庭中的关系模式,无意识地带入到新家庭中,因为原生家庭里父母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处理模式是我们唯一的模板,而这种模板会印刻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生而为人,对不起!”是日本导演中岛哲也在他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让人深思至今的一句台词。因为一次偶尔的机会,松子扮鬼脸让一向严肃的父亲露出了笑脸,松子从此就常常以扮鬼脸来讨好父亲,也希望自己以此赢得父亲的爱,这也是后来在她成年后无数次悲剧的时刻为什么总是扮鬼脸的原因,潜意识里她一直在讨好着遇到的每一个人,借以逃避被殴打、被伤害、被遗弃的命运。结局当然是没有,她短短的一生都在重复着被殴打、被伤害、被遗弃的命运。可想而知,如果松子有孩子,那将是怎样的一场悲剧。

    3、个体追求完美、趋利避害的强迫本能在作祟。通过为孩子创造完美童年的方式来补偿自己不完美的经历,但是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又会受到追求完美的本能压制,内在激化出矛盾的强迫本能,症状的背后是焦虑、焦虑的背后是不可控、不可控的背后是自卑和负性的生活经验。

     国民岳父黄磊有很多经典的观点表达和经历分享,在谈及叛逆这个话题时,他说:我的青春期没有叛逆,并不是因为我有多懂事,而是因为我需要的尊重和爱,都已经在童年里得到了,所以我不需要用叛逆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当孩子完全依附父母的时候,父母无意间把他们推开或伤害了,等到孩子有了力量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力把父母推开,一边推开一边接受良心道德的谴责,这也就是最早期的焦虑、自责和弥补循环。而黄磊们没有这个循环模式,是因为他没有被父母推开或伤害的经历,在他幼年时期就已经体会到了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那么,如果你已经深陷在这个消极循环里,并为此背上了深深的压力和焦虑感,要怎么摆脱?

     1、要看到问题个体背后的问题关系,要有觉知地避免将孩子卷入到夫妻核心关系中两面受敌。比如《热锅上的家庭》提到母亲因受不了丈夫回家就钻进书房的行为而忍受不了女儿也出现类似的行为,但为了维持家庭和谐只能冲女儿们发泄,借以指桑骂槐达到指责丈夫的目的。在这种关系下演变出来的情形就是,大女儿更加叛逆甚至离家出走、小女儿更加倾向于通过哭泣来处理矛盾。

    2、自我觉察和理解、接纳自己的父母,努力去觉知、阻断和减少问题关系处理模式的代际传递。找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拿出一张白色的A4纸,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你记忆里曾经发誓要逃避父母的负性经历,然后一一写下如果当时你是父母,你会有哪些处理方式,之后跟这些负性经历道别。如果是跟处理夫妻关系有关,请邀请你的伴侣一起参加。

     3、真正去认识、接纳自己。不称职不是我们的错,而是父母或祖父母留给我们的一个成长的起点,让我们在陪伴和养育的过程中不断拥抱和疗愈自己。就像佩奇的爸爸一样,不会因为自己的肚子大就要求佩奇和弟弟去弥补这个缺陷,不会因为自己运动天分不足就要求佩奇和弟弟从小就严格巡林,甚至他很享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当我们对自己足够包容和接纳了,就离好父母的标准更近一点了。

    关于父母和原生家庭,网络上随便都能搜出一大堆心灵鸡汤,某论坛上还有个讨论组叫“父母皆祸害”,用来吐槽父母,其实都是借以发泄着对自己不满的现状。

    还是那句话。身为父母,疗愈自己比学习育儿更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为父母,疗愈自己比学习育儿更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oy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