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习惯型好人”,就是已经养成取悦他人的习惯,甚至对此上瘾的人。取悦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美往往是随机的,就跟打游戏时随机掉下来奖励一样。于是,和游戏成瘾者一样,为了增大获得“奖励”的次数,习惯型好人往往会在“取悦他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牺牲掉本该留给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一)
没有人是天生的取悦成瘾者,成瘾的取悦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心理学实验表明,随机奖励是一种经典的成瘾模式。在周围的人一次次随机的认可和肯定的过程中,取悦者会逐渐将“口头和行动上的顺从”和“获取他人的肯定”联系到一起。长期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取悦他人,会让取悦者感到烦躁、压力和疲惫,在疲于应付周围人层出不穷的各种要求中彻底忽视自己的需求。最终,取悦者的行为的主要动机已经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变成了“避免中断行为可能造成的消极体验”——这正是“习惯”变成“瘾”的重要表现。
(二)
习惯型好人所以会取悦成瘾,可能和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1.有条件的爱:只有当他们是“好孩子”时,父母才会承认他们的价值,才会爱他们。父母这种“有条件的爱”可能会让子女从小就无法体会“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自身行为是否正确”之间的区别,将这两者相等同,从而养成取悦他人的习惯。
2.父母有酗酒的习惯:酗酒之后的父母往往喜怒无常,而孩子往往会将父母酗酒的原因归到自己身上——如果自己足够“乖”,父母就不会再借酒浇愁。如果父母的情况有所好转,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努力起到了作用;而如果努力无效,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3.父母过分的赞美:父母对孩子过于夸张的赞美可能会让孩子上瘾,孩子会为了获得这种“在其他人那里绝对得不到的超级肯定”而养成取悦父母的习惯。
4.被同龄人拒绝和排斥:在童年时期因为自身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被其他孩子嘲笑、拒绝甚至欺侮的人,成年后可能会有“获得他人认可”的强烈需求。
我们不是父母的续集,不必活在父母的期待里。
父母也不是我们的前传,没有义务因为我们而改变。
我们也不是周围人的特别篇,周围人的态度不等于我们自己的价值。
能决定我们价值的,能让我们获得幸福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
(三)
取悦者在亲密关系中很可能过度依赖对方,否定自己。而伴侣对此的反应往往如下:
1.伴侣会用各种积极或者消极的方式回击(例如故意疏远取悦者),表达他们的愤怒。
2.一些成功女性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认为只有“有女人味儿”的“小女人”才能获得伴侣的爱,对方可能会利用这一点,让取悦者不断地牺牲自我来满足其苛刻甚至恶毒的要求。
只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爱,一味迎合对方只会招致不幸——取悦者往往是暴躁伴侣的帮凶。
取悦别人没什么不对,但取悦的代价不是伤害自己,不是否认自己的价值。如果一段关系需要你牺牲自己的合理需求,贬低自己的价值才能才能得以维系,那么这段关系就该被结束了。
对方不可能永远是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