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自己感觉一直挺努力的,工作上领导安排事情,自己都尽职尽责去完成,有些苦事难事,总是按照领导要求将事情完成,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依旧还是那样,没有任何变动的迹象,像一根钉子,钉在那个位子上动弹不得,对比着身边的人,自己有的更多是困惑,为什么会这样?
这么多年自己虽然一直干事,但是似乎干的都是那些不太重要的事,很少去干那些不可替代的事情,而且在干事过程中,缺少思考和反思,比如思考如何将这件事做的更好?思考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事?思考同事干的这件事,如果由我来干的话,会不会做的和他一样好呢?他做的好的原因又是什么?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这些年来只是无脑般地听领导安排做事,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做?从来也没有反思过自己做事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甚至在被领导批评之后也没有反思,只是难过一阵,竟然没有想想为什么会被批评?是专业知识不精还是办事流程存在问题,抑或是其他问题?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能看到“写出来的文字“,那么我们就只能学到”显性知识“;类似地,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能看到”被安排的任务“和”培训手册“中的知识,那我们进步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实际上,在工作中比拼的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你和同事的每一次谈话、交流、任务布置,甚至同事遇到问题时微妙的细节反应,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只不过想要在工作中快速进步,我们就要多花时间挖掘优秀同事身上的”隐性知识“,并把它们转化为能为自己所用的思考模型: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惊讶之余发现,对于同样的问题,大佬的思考方式就是不一样,相比较,以前自己做事就实在呆板,从来没有深入去思考别人是怎么想的?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成甲老师甚至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进而应用到生活场景中进行验证、完善,这样才确保将技能彻底学到,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记录而已。
在说说会议记录这件事吧,做会议纪要是每个新人刚工作时少不了的事情,自己也是这样,以前也是经常做会议记录,但是纪要纪要,只是记记要点就了事,过后就对其没有印象了,而成甲老师是怎样看待会议纪要这件事呢?
做会议纪要是一个智力工作,关键是在人们说出观点之后,对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做二次加工,理解不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能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交流、合作中遇到有启发的地方,都以工作笔记形式记录下来,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过去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同样是做会议纪要,对会议纪要理解和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也许经过对比,才能认识到自己之前做事有多差。
举以上两个例子,只是说明在工作中光是干活是不够的,还要用笔记去记录、用大脑去反复思考,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型,因为这些年自己之所以没有得到成长,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认知上,如果当初学会通过做笔记整理优秀同事和前辈的隐性知识,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或许这些年来自己的弯路会少走一些!
过去已然过去,未来正在走来,对于未来,希望能利用思维模型来加快成长,希望对于选择可以多一份坚定而不是犹豫,希望能脚踏实地将事业坚持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