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英语学习者,学习一段时间后感觉遭遇瓶颈:能开口说英语,但自己不太满意,发音不准确,不会的太多,不再感觉到明显进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
出现上述情况,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理解能力全赖精读和背,产出能力止步不前。
首先,精读和背只能让词汇进入大脑暂存。暂存意味着必须及时复习,否则记忆就消退了。但一段时间内能复习的量有限,因而局限了理解性词汇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通过大量泛读和泛听,才能将暂存的词汇转变成理解能力。暂存的词汇就像我们获取的种子,泛听、泛读材料的语言环境就像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大量泛听、泛读提供深厚肥沃的土壤,词汇的种子才能大量生根发芽,才能转变成理解能力。
其次,长期侧重输入(听和读),输出(说和写)很少。学英语首先需要大量输入,在此基础上,必须有输出练习,将从输入中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输出能力。开始学英语时,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如果缺乏足够的输出练习,及时将所学转变成自己能流利写出、能脱口而出的,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差距开始出现,并随着学习的进行逐步扩大。
再次,理解性词汇先于产出性词汇,也远远大于产出性词汇。一个新单词,通常先成为理解性词汇,即在听和读中能理解,然后经过一定量的产出练习,即说和写,才能转化为产出性词汇。因此,一看或一听就懂,但是自己却写不出或说不出,就是源于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的先后顺序和量的差距。
最后,产出性词汇量的增大促进理解性词汇的进一步发展。打一个比喻,产出性词汇就像是水,理解性词汇就像是水上的大船,水涨船高。其背后的原理是,产出性词汇量的增大,推动理解能力的迅猛发展,即输入材料中达到自动化处理速度的词增加,因而在听或读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需要学习的新词汇,而没有注意,学习就不可能开始。
那么,怎样突破瓶颈?着力提高产出能力。
第一,输入材料首选与产出能力匹配的。这些材料,因为语言难度远远低于理解性词汇水平,所以一看或一听就懂,这样我们才有注意资源注意到词的形式,即我们希望自己能说或写出的对象。
使用材料时先检测后看。比如绘本,先看图尝试自己来表达,如能轻松准确地说出或写出,就无需再学;如果不确定怎么表达,或表达不出,就是需要学习的产出性词汇。逐个材料积累这类词汇。
第二,大量输入和输出促进理解性词汇向产出性词汇转化。输入必须量大,在此基础上加强输出(说、写)练习,这样,输出过程中不会的才可能从输入中获取正确的表达,不确定的才可能在输入中获得肯定或否定,使产出性词汇获得发展的源头活水,加快输入处理能力向输出处理能力的转化。
最后,通过英语学英语。中文和英文中,完全一一对等的词汇,除了专业技术词汇外,比较少,尤其是高频率的常用词汇,往往一词多义,因而存在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不仅难记,而且易混淆。比如,中文的“打”,有“打人”,“打听”,“打扮”,“打算”等;英文的“make”,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作为动词时,朗文词典列出了27条释义。因此,要尽量撇开母语,通过英语学英语。
小结:
● 学英语全靠精读和背导致瓶颈期出现。
● 英语学习有规律:理解能力先于产出能力,并远大于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 突破瓶颈方法:致力于产出能力的提高,水涨船高,推动英语学习的持续进步。
(完)
如果想看作者的其他文章,可进入作者主页或直接点击下面文章的链接。
写:看图写作,命题写作,写概要,读后续写(1),(2),翻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