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达克效应,全称邓宁-克鲁格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得越少,反而认为自己知道得越多。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越是缺乏知识和能力的人,往往越容易夸大自己,更容易成为对某件事本身一无所知却最能表达观点,而且坚信没有人比自己更懂、更正确的人。达克效应的受害者不仅是发表观点和意见,还会尝试强加观点于他人,仿佛自己掌握着绝对真理,其他人都是无能或蒙昧之辈。
匹兹堡曾经发生了一件堪称惊奇的事儿。一个 44 岁的男子麦克阿瑟·惠勒一天内抢劫了两家银行,没有遮脸,也没隐藏身份。在认罪时惠勒表示,他原本在脸上涂了柠檬汁,应该能让他的脸在摄像头中隐形。涂柠檬汁这个点子来自于它可被用作“隐形墨水”,惠勒便决定利用这个“妙策”去完成自己的“天才”计划。
这个荒诞的事件流传到了康纳尔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无法相信这件事。这份好奇驱使他与他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合作探究了这个现象,在开展一系列实验后,得出的结论让他们感到震惊。
实际上,达克效应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处可见。惠灵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有8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高于平均水平——显然,这在统计学上根本不可能成立。这一认知偏差在心理学领域同样存在。之所以有人说“最好的心理学家就是我自己”,恰巧是因为他们完全不懂专业人士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更不了解众多心理学技巧的复杂性。因无知而妄言,大抵如此。
无知者妄言,多智者慎言。努力读书,开阔自我知识视野,是远离达克效应的一条捷径。
(摘自《知识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