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九月初,我回了一趟北京。毕业之后,时隔近两个月再次回来,有些疏离,又有些熟悉。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用“回”这个字。这次回来,发现有些东西已化在了血液里,有些东西,带也带不走。
一千个人眼中,或许有一千个北京。
在我心中,北京是一座兼收并蓄的园子。
仿若置身梦境中,回忆拍打着浪花:
当我再次穿梭于地铁人流中,与面容姣好、红艳唇瓣、肤若凝脂、衣着光鲜的人群擦肩而过,不知他们是谁,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当我再次伫立在夜晚天桥上,看如玩具车般的排排车队,尾灯齐齐整整影影绰绰,不知是谁把他乡当故乡,何时披星戴月的奔波才有尽头;
当我再次游荡在文娱一体化的城市商厦中,人们观察着手中物件,试戴把玩,挑选着架上衣物,排队试穿,随处可见成群排队的结账长龙,迫不及待,动作娴熟,不知人们还有多少购买和占有的欲望。
胡同里的老书店里,胡子花白的老爷爷推着购物车,选购了一下午的书。他在书架上踮脚抄起一本厚书,翻着书页,扶了扶老花镜框,指不定就是附近哪所高校的资深教授。
中国古动物馆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席地而坐,兴趣盎然,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种历史,天真灿烂的脸庞,洋溢着对未知的好奇喜悦。
国图里,涌入四面八方而来,坚持学习假期不休的青年人,步履匆匆,等待复印装订的人。
周口店遗址公园里,站在龙骨山下往上望当年北京猿人居住过的洞穴,心生敬畏。
国家大剧院里白发苍苍约摸五六十岁的女士,早早排队等着听大提琴演奏会,原来是具有极高音乐鉴赏水平的离退休教师;
798佩斯北京艺术区里,随处可见身穿浓厚艺术气息衣着的年轻人,举着自拍杆到此一游的身影;
临近大使馆区的三里屯里,拥有直角肩大长腿、皮肤白皙、气质不凡的外国女孩,还有外国男孩俊朗的面庞,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中关村购物中心、欧美汇和西单华威风云再起动漫娱乐中心里的娃娃,相比较很多地方,十分好抓;
北京植物园和奥森公园里,矮树荫下,一家人支起了野营帐篷;
紫竹院里,练习太极、演唱歌曲的老年人欢度着晚年;
玉渊潭里樱花簌簌,引穿古装的小姐姐来拍特写;
拥挤的南锣鼓巷里,情侣手中举着冰淇淋或糖葫芦;
簋街的东西路上,嗑着瓜子排队等待小龙虾的叫号;
王府井大街上,男女老少举着大支串串,捧着北京爆肚儿大快朵颐;
后海酒吧门口的小哥穿着军大衣,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叫喊着:“无最低消费……”;
钟鼓楼的夜晚,依然时间匆匆……
置身于梦境中的感觉愈发强烈,回忆波涛汹涌:
去朝阳大悦城看一场梵高画作影像展,去清华艺术博物馆看达芬奇的作品真迹,在798艺术区体验teamLab关于“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的中国首展。
在人大校园里,从冬走到冬,学院的整体氛围让人感到敬畏又放松;漫咖啡里闲坐一个下午惬意极了;等着点东区食堂的烤鸭的队伍排到了门口。
冬日里,与好友在结冰未名湖走一走,在夜幕里的博雅塔下走过,和学妹去听林毅夫的课。
对北京的留恋和怀念,不止在于它的华丽景色、极丰物资、感官之悦,更在于它的兼收并蓄和闹中有静。而那些静的地方,只有用心寻找才能发现。
最钟爱的木屋烧烤、汉拿山、宽板凳、井格、黄记煌、日昌、嘉和一品、呷哺、老诚一锅、原麦山丘,等到再回来时,应该有时间再去坐坐吧?
毕业之后,我们都开始重新分配理想与现实在心中的比例。
曾经一起欢笑哭泣的人,在互相陪伴一段后,各奔前程。
想要潇潇洒洒、去留无羁,比想象中要更难一些。
在我心中,北京是一场闹中有静的旧梦。
可是,谁能说,梦境不是如现实那般真切。
谁又能说,现实有时不是恍然若梦?
我仍然期待着,与它的新故事、再重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