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那些好产品,我们就能做出一个好产品吗。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大时代转换带来的问题,表面上,他打开了新的机会窗口和全新玩法,但,往往与此同时整个系统还出现了新的维度,如果看不到这个新维度,而是在原来的世界观里加加减减,那会造成你对这个时代的极大误解,很多现象你都看不到。(也许这就像以前经常调侃的一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嘛?换言之,很多时候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选择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你不但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还要看到你的切入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你面对的是什么竞争,是来自对手的竞争,还是来自趋势的竞争?对手是你能打得赢的,但趋势是万万赢不了的。所以,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非常重要。再怎么优化、提升效率,一旦点线面体选错了,都是白搭。不管你创不创业,做不做产品,这是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最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看得到自己在那一层结构里,以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消长变动关系。就像移动互联网起来了,有了订餐外卖,方便面的生意就惨淡了。做什么样的产品很重要,在什么地方做产品,更重要。特务说我们是在淘宝这个平台做产品,低价竞争和的趋势也决定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低价和全品类。但是说到战略,也许我们并没有完备的战略。但是我们还有一点点的战略能力。所谓的战略能力,就是你虽然在一个点上,但是你有本事往上看,一直看到那个大结构,以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层次,以及他们的兴衰。
产品思维中好产品体系可分为三层:中观(就是套路)、微观、宏观
第二维度:微观体感.
一般创业公司如果想依靠一门手艺,自立门户,博得名利,那么你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竞争与用户的分流。你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每一个细节的取舍。没有人告诉你“可以了”,没有人告诉你对与错,甚至用户给你的反馈都是混杂的。那又如何做出每一个微小的决策,持续迭代,持续优化?
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选择叠加起来,就是你拿出来的产品,就是你活出来的样子。产品其实是被动的。一个产品只能在被动中,默默把握每一个微小的主动机会,在每一个接触的瞬间,每一次交互里,让用户顺畅的深入下来。用户动力不足,要放弃这个产品,你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每一个来购买我们产品的客户,都是挑剔的,然而挑剔的人,是最有防御意识的,如果我们的产品突然触碰到用户的某个意识神经,让用户产生防御,那流失的几率就会加大。
达芬奇反复练习画鸡蛋,也是在建立精微的观察和手感。在普通人看来,鸡蛋都是一样的,但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不断的练习,在最不容易建立观察的地方,建立每一个微小处的觉察。进而做改变和调整。就像特务以前经常跟我讲过的,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是让人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反思什么样的设计才能让用户满足/复盘用户是否产生了防御心(发货/质量/设计/时间成本)
为什么会在这里卡顿/产品应该怎样做才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