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随着年岁的增长,想要更好地了解一些事物的道理和本质,阅读思维方法论相关书籍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这一类书,有的是揭示社会现象潜在的原理,有的是介绍一些方法论。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关于心智提升,有的是关于处世哲学。
故而这里统一称为思维方法论书籍,可能不一定很恰当,但是,这一类书的特点就是非常难读可是很有用。
在近一年来,阅读完好几十本这样的书。从一开始的艰难阅读,步履蹒跚,再到后来越来越轻车熟路,略有心得。故而这里做一个总结,介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思维方法论书籍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思维方法论书籍是一类依据科学研究成果,社会现象分析、调查数据等等作为支撑,提炼相关观点,指导阅读者更好地认识一些事物的本质。
它既没有武侠小说的引人入胜的情节、幽默桥段,也没有历史书籍的明晰的时间主线。标题也非常简单却又富有内涵。举两个例子。
第一本书是《高维度思考法》,第二本是《终身成长》。这两本书非常有名。然而,看一下它们的目录。估计很多人就顿时没有读下去的欲望。
《高纬度思考法》第三章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存量、流量、封闭体系、开放体系等。一看就很容易云里雾里。《终身成长》这本书的第四章在讲秉性、天赋与天才。标题非常简洁。
那么实际的内容如何呢,看下图。其实看着也不是很有吸引力的样子。
那么,如何阅读这一类书籍呢?
1. 分解一本书
一本书本质上是对一个主题进行论述,依据这个主题,进行细分论述。一本书从主体框架上分为简介、前言、目录、主体内容、后记。从内容上,一般范围大标题、小标题、内容。
在正式阅读之前,如果想要大概了解这本书,可以阅读简介和前言。如果想要了解整本书大概讲了那些话题内容,可浏览目录。
所以,这里建议在阅读完简介和前言之后,可通过浏览目录,随意翻翻(纸质书籍)、点点(电子书籍)对应目录中的每一分条,大致了解整本书框架,而不是一上来就啃第一章,啃不动就放弃了。
再者,思维方法论书籍由于比较枯燥乏味,故而会有不少例子和小故事,用于佐证观点,增强可读性。所以从内容本身来分解一本书,可以将其理解为观点+例子组合。例如在《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讲到发散性思维的时候,一开始讲了一个关于胶带的故事。
这些例子既是观点佐证的材料,又是阅读书本之后储备的素材。再者,很多书的重点都会有特意标注部分,如图粉红色部分就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所以,想要认真阅读一本这样的书,第一点要做的可将整体分解为多个子部分,庖丁解牛一样,分解各个“器官”,为己所用。而不是从头翻到尾。
2. 章节互联
一般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一个逻辑缜密的主线。以《高维度思考法》为例,这本书讲述了如何进行高维度思考。其副标题是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
这里从副标题就可知,有两个关键: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两者的主语都是问题。
第一章讲解知与已知、未知。未知不就是问题嘛,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发现问题,主体都是问题。所以这一章主要用于解释问题的本质。
第二章讲解解决问题的困境。
第三章对比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
第四章介绍元思考法,如何发现问题。
一本相对好的思维方法论的书籍,其整体主线肯定是逻辑严密的。那么,在了解一本书的主线基础上,需要做的是理清章节关系,进行章节互联。
在阅读某一章的时候,就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些,这些在后面有什么作用。并且在大概知道后面的主体框架的时候,更容易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答案。
3. 粗读与精读
一本书,很多地方是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字去阅读的。以电子书为例,一般我喜欢用电脑看书,这样一个界面能够显示更多的内容,并且鼠标滚动相比于手机看书翻页更方便。当然,缺点是不够便捷方便,不能随时观看。所以大部分时候用电脑,少部分时候用手机,进度是自动同步的。
其实,这里有一个观念是,没有必要为了读完一整本书,非要强行阅读少部分非常枯燥难懂的章节。
精读完一本书的精华部分,有的时候是可以粗略地翻翻其他部分,就可以考虑放下,开始下一本书。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如何知道哪些是精读部分,哪些是粗读部分呢。
其实前面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就是答案。通过分解一本书,大致了解书本框架。通过章节互联,大致知道每一章的大体内容。那么,就可以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也有一些书是属于每一个字都非常精炼,基本整本书都是精读,例如最近阅读完的这本书《想象:创造力的艺术和科学》,个人感觉写的非常好。
4. 划线和总结
划线是为了标记重点,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划线部分,大致了解回忆这本书的内容。
再者,划线也是为总结做准备。我们上学时候,学完知识之后必然要做题。其实做题就是巩固学到的知识点。同理,总结一本书就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书籍后的一个作业。
总结一本书的形式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划线部分挑出来。但是,这种方式不够深刻,也许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一些感悟,一些和以往阅读的书籍以及经历的互为映衬与思考是更为深刻的。
再者,输出一些东西就是最好的总结。输出并不是拾人牙慧,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联结。这里有些类似于创新工作中界定一个工作是否创新。
如果你所输出的东西并非照抄,而是加入了一些新鲜元素,无论是组合还是再创造,这就是新的内容。毕竟这种行文,内容铺排只有你可以做到。换一个人,就是另一个思路。
5. 书本之间的溯源与互联
非常推荐主题式阅读,通过阅读大致相同的一个话题的不同书籍,可以了解到更多全面的知识和视角。
例如,关于系统思考,有以下三本比较经典的书籍,他们都是有对应承接关系的。这几个作者,邱是系统思考的中文翻译者,写了一本《如何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源于《系统之美》作者的弟子的一本书《第五项修炼》。
再比如,成甲受查理芒格启发,解析查理芒格模型,写了《好好思考》这本书,在此之前,他还写过《好好学习》。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作伙伴,他倡导用基本原理模型解释很多事物。
除了这三本以外,今年有一本新书《模型思维》,也是深受查理芒格启发。感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 。
所以,其实很多类似这样的联系在各个书本之间存在。根据有着溯源关系的书本,以一本书去印证另一本书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很多也许当时觉得比较深奥难懂的地方。
6. 思考与潜意识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己所用,开拓眼界和思维,不然仅仅为了读书而读书很容易变成书呆子。
功利一些的做法是选择自己目前最想要学习了解的知识,为了工作为了生活都可以,这无可厚非。并且,也更有动力。
很多时候,你一个阶段阅读的第一本书是你相对功利一些的目的而找到的。但是,因为一本书,去溯源找到更为深刻道理的书时,这个时候很容易得到升华。
很容易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背后的道理原来如此经典基础。这也是主题式阅读,去溯源去联结类似主题书籍的好处。
也许当时的你思考了也无法和你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所印证,找到解决思路。然而,潜意识的作用就在于将不同时间的思考所加深的各个点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联结在一起。某个早晨,某个夕阳下的傍晚,你突然想起来那一段话,突然就产生了洞见和顿悟。
所以,思考是一个好东西,有助于将输入的知识进行联结,等待潜意识下的洞见到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iKnowled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