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心理健康这个话题。这个话题看似很大很空泛,但是我想先和你说一件小事。
在北大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在入学第一周,学校会要求新生做一份北大新生心理健康测试。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每道题按照有无程度,分为有ABCD四个选项。题目有比如:“你认为人生有意义吗?”、“你有过结束生命的念头吗?”、“你最近很难过吗?”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测试出来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北大一年级的新生,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在这个聚集这国家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的高等学府,居然有超四成的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不禁让人细思极恐。
虽然这只是个小测验,但足以窥见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多糟糕、情况有多严重。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联合国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世界幸福报告》,在全球156个国家中,用盖洛普(Gallup)的全球投票数据来衡量人民的快乐指数,中国的成绩可以说是惨不忍睹:17年中国排第79位,18年还下降了7个名次,排第86位。(19年估计还得降哇~)
这对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似乎是一种讽刺: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渥了,可是我们却过得越来越不快乐了?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什么是心理健康?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什么是心理健康?那不就是天天开心、从来没烦恼咯。
其实不然,关于这个问题有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答案,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看完以下的几种公认的比较权威的说法,你对心理健康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德国心理学家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认为:
心理健康指的并不是生活中没有问题的人,而是那些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人。
这种解决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积极(全面)、平衡(适度)、磋商(灵活)。
这就意味着你能在你的生活中,能够拥有体验生活更方面的能力,不沉迷于生活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方面;拥有能够平衡问题各方、寻求适中解决的能力;拥有积极学习、不让自己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模式下的能力。
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认为: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拥有亲密关系以及创造性的工作。
有人曾问弗洛伊德,一个人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才算一个正常人。提问者本期望会有一个复杂而深奥的回答,但是弗洛伊德只是说,“爱情和工作”。这一简洁答案是值得深思的,因为弗洛伊德说到的爱情时,他指的是亲密的宽宏大量和性爱;而当他说到爱情和工作时,他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工作创造性,但又并不使人专心致志到那种程度,以致失去作为一个有性欲的和表示爱的人的权利和能力。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心理健康是可以衡量的,通过以下这10条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和“心里不健康”做一个区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估评估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做适当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做有限的个性发挥
若你把自己的情况按照这些心理学大佬的说法“对号入座”,那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达不到心理健康的标准。
但是请你千万别气恼、别懊丧,因为这些说法只是在描述一种“理想中”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接纳自己的“不健康”
M·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写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么一句话:“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一个在心理上完全健康的人,就好比一只降生在大草原上,对万物毫无戒心的兔子,随时都会被野兽吃掉。而实际上,为了生存,动物已经进化出了一定的生存意识和危机感,以保证自己能够存活。
其实人也是一样,一个100%相信这个社会,对任何环境拥有100%的安全感,100%的相信自己的能力的人如果存在,那么当ta踏入社会,灾难将会接踵而至:谁说的话ta都信,无条件信任任何人,面对危险也无知无畏......
所以,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一条基本前提,就好比我们每年要得个小感冒,可以增强免疫系统、预防一些大病。
而你心理上的种种不健康的表现就是由此引发的。只要不引发身体上的疾病和严重的行为障碍,都是可以接纳的。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问题和罹患心理疾病的时候,接纳人生来的不完美,在出问题时积极的去应对,才是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如何增进心理健康?
前面说到,在心理上完全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种种“不健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到偏向健康的一方。不要让“不健康”占了上风。
关于如何增进心理健康,众说纷纭,有的人依靠的是心理学家的指导,有的人靠自我领悟,有的人通过运动、禅修、瑜伽,有的人也许只是大病了一场之后,忽然就心境改变了....总之,每个人的个性、经历不同,适合的方法也不同。这需要靠自我的不懈探索。
这里就简单向大家介绍《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的指导意见。《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是一本帮助了几百万人的心理指导书,事实证明,已经有无数人靠着书中所写的认知上的转变,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况。
伯恩斯认为,其实,很多时候的痛苦都来自于错误的自我认知。花一分钟看看,你有这十个错误的自我认知吗?如果有的话,那么首先试着避免它们,再试着转变它们。
1.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我想像中自己应该能一天写10页,没有任何困难,但这是不可能的,我没能做到想像中的进度,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2. 过度归纳——我写作一遇到困难,就算再小的困难,都会觉得我完全写不下去了,而且我不适合干这个。
3. 心理过滤——觉得自己的生活一片黑暗,毫无可喜之处,但其实搬家啊、孩子啊、新环境啊,都多少是让人高兴的,不过我完全看不到也感受不到。
4. 贬低成果——我完全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就算老师表扬我,我心里总是说,其实我是骗你的,你看到的不是真的我。
5. 贸然下结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所谓“读心术”,在自己心里假想别人的看法, 所以我对人充满抵触和憎恨,自己过得难受也让别人过得难受。二是“预测术”,觉得命中注定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6. 夸张或者忽略——夸张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忽略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7. 情绪化推论——我觉得自己不行,所以事实上我真的不行。其实,实际上我可以做到,因为负面情绪控制了我,所以我就真的不能作为了。
8. “应该”的暴力——我“应该”什么都知道,我“应该”比在国内的学者厉害,我“应该”写作顺利,我“应该”英文很好,我“应该”很聪明——这都不是真的。
9. 贴标签而且贴错标签——比如我就把自己贴上了“不适合学术工作”,“社交能力很差”,“没法跟人打交道”,“开车技术很差会出车祸”,“不喜欢也不擅长做家务”等等标签,从而阻止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事实是,我这些方面的确都有点问题,但还不至于完全没法干,也不至于干起来完全没有乐趣。
10. 个人化——觉得周围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造成的。比如说某个决定明明是两个人一起做的,我非要觉得都是自己的责任,并且谴责自己做得不够好,做了错误决定。
像董小姐我,就可以很大方地承认自己有许多心理上的不健康,比如会陷入自我怀疑、有时会对他人抱有不善意的猜忌、社交恐惧、抑郁等等。我保持心理健康的经验就是,转移注意力,把当前的关注点放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比如软软的香香的床单、可口的饭菜等等,不去考虑抽象的、未来的、过去的事情。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我心理上的不健康,接纳并科学应对,同时积极行动,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偏向健康的一方,才是现代人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正确的态度。
四成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过得却越来越不快乐?若你有心,不妨现在就行动!
若你觉得自己现在心理健康的天平有点倾向不对
想要进一步认识关于心理健康的种种
让自己保持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
那么,告诉大家一个重磅好消息喔!
1月26日下午,郁金香阳光会将主办“公益大课堂”
由郁金香创始人刘虹老师
亲自主讲《现代人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课上还有来自德尘书院的创始人蒋风冰博士
帮助你从东方智慧的角度
解读如何塑造健康人格
大讲堂原票价199元/位
现在小编为大家争取到了郁金香的粉丝福利:
早鸟票免费!!!
名额有限,报名赶紧喔
(报名请扫海报右下角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
公益人人,人人公益
若你觉得本文不错
不妨小小的点赞、转发
让更多的人受益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