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写完一篇教育叙事《生长是自己的事》,写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生长。感觉这个话题意犹未尽,写作者的成长也想自言自语。
每天都去书院学习,交功课时仰泳去,旁听时潜水去。
那天我去交功课,老师说:“老师是天才和大师的制造者。”这句话表达不妥当。他不是培养大师而是发现天才。两个动词不一样,解析天壤之别。我又疏忽老师的教育理念,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
最近学习,喜欢迁移,既然大师不是培养的,那么优秀教师也不是培养的。那老师怎么变成优秀的呢?听教师培训,觉知自己的成长,发现人的“成长规律”。
曾经,我在写作路上野蛮生长。加入到写作大师书院,意识到写作是成长,是自己的事。要想长得快,就得不断吸收阳光水分,大师书院给我成长的“养料”。
2
我喜欢去书院学习,今天潜水去书院,看到老师在那布置作业三千字,五千字的。他天天费劲心思,鼓励我们成长。
平时我是孩子王,在书院我向来听话,身为人师深知为师的难处,课堂上老师说啥我听啥。不只是尊重,更是佩服。老师的道理我是心服口服,所以积极响应老师。
老师说:写得越快,大脑灵感越丰富,专注,进入心流,停不下来。
这是对我目前写作的点拨开悟。最近我就是不停地写,睁开眼睛读书,写笔记。琢磨着教育叙事,家教笔记,写作成长,感恩日记。做家务的时候也想着怎么构思,甚至去核酸的路上,都想着哪句话好,用什么语言。
3
以前,写作特别矫情,爱人支使我干点活,再坐下来,写不下去了,总是埋怨他的打扰。把自己写不出来、卡顿都归结于外界因素。
写作还要有仪式感,沐浴、更衣、坐定、静心,好像少一个环节,就破坏写作,无法进行下去,灵感与素材不翼而飞。
现在,写作特别踏实。做家务干啥的回来,扑了扑身上的土,照样坐下来写作。只主题还在,内容还是我写,当然有时也会忘记思路,我会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一句一点点地接上断线,开始无障碍地写下去。
有时看着写得不咋地,想到老师说过,坚持完成再完美。写得快,修改就慢,多出二倍甚至三倍的时间在修改,这样一天能写出三四篇。
素材很多,只是在想写哪一个,有选择、删减。这时老师又给我送来“破执”养料。
老师说:想得多,写得少,大脑就会不停地评价,比较,否定,很多素材灵感就这样被自己抛弃。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4
在书院,从最初不使用叹号,不用金句到后来敢说真话,参加刻意练习,缩写扩写,到现在的快写练习,所有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好像早都有预知,一步步答疑解惑,他时时点拨,不停地输送养料。
有时发现老师的作业是针对自己设置,又好像不是。其实老师说的这些问题是所有写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得到明师的养料,自己茁壮成长。
成长是自己的事,当然没有阳光土壤水,这些外界因素,我生长得不会那么快。从原来的一天一篇吭哧瘪肚那个费劲,到现在逐渐地写啥都顺手。
写作内容由着自己喜欢写,不知不觉会给自己设限,今天叙事,明天笔记,天天写日记,就是因为日记轻松,到晚上最后一篇竟然有点期待,平时值得记忆的事,随时写在日记里,到成文的时候不断筛选,会不像老师提出那样把素材灵感,自己就抛弃了。
有一阶段,想着完成日更,就是完成任务,老师送来“不设限”养料。我开始琢磨“限制”,自己的枷锁,无形的,只有老师能觉察。
那么在自己拿手的领域深耕,设置专题天天写,写实话,心里话,不矫情,不虚伪,不去难为自己。自己的心灵与身体得到自由延展,一直向上。
自由成长,老师给我送来了成长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