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读了十来天,今天终于读完了。以前对李鸿章的印象不咋滴,读了这本书,对他的印象好多了。
李鸿章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之余,还爱耍点小聪明。表面上,他对曾国藩一口一个恩师,尊敬有加,但是,很多时候,也会别有心肠,为自己打算。
李鸿章能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积极发展中国的工业,以图强国强军,这是难能可贵的。
可惜,他生不逢时,碰到了慈禧这个贪图享乐的败家子,只好委屈求全,为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头疼医头,修修补补。
清朝的灭亡,实际上是亡于慈禧。
从奕忻的表现看,他比慈禧更适合当大清主宰,我常常想,如果当初道光帝选奕忻为储君,是不是能改变大清的命运呢?
李鸿章发展海军的打算被慈禧断送,便将心思用在了发展实业上,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管理好自己亲手组建并以做后盾的淮军,畏敌避战的将领大有人在,以至于在甲午战争中一败再败。
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在慈禧身上,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举全国之力,花费了数千万两白银。国难当头之际,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皇宫里却是歌舞升平,军机处急得团团转,不敢把败报上奏,这样的国家不亡才怪!一场虚热闹,换来的只能是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甲午战争,人家把中国内清都琢磨透了,而中国对敌人的变化一无所知,战争后期,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再战,而李鸿章却轻信了伊藤的恫吓,匆匆签订了屈辱条约。
不过,以李鸿章的一生来看,还是功大于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