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20(周二)睛高温
发生了冲突
上午孩子的情绪莫名出现问题,进了咨询室,一直在强调学习很难、改变很难,生活很烦,整个上午都在情绪中跟咨询师对抗。
孩子总是说,作业太多了,怎么写都写不完。这是孩子厌学的一个直接原因,目前孩子写作业总体上还在处于要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任务阶段,任务感强但不善于去灵活处理,而且潜意识认为,如果完不成作业,老师会批评,批评后面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后果,感受到的一个无边无际的黑暗,也是孩子心理状态的写照。
孩子没有主动去学习,是因为学习与其他生活一样一直都是别人安排的,不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当然就没有喜爱了;同时孩子对学习的焦虑,这种担心并不是学习成绩本身,而是老师和同学对学习成绩的评价,所以孩子经常用的一个词是,那多尬啊。
孩子在与人沟通过程中,经常是负面甚至是夸大解读一件事情,这可能与当时孩子的情绪状态有关,也与刺激点有关,也是导致孩子后面不适行为的原因之一,所以跟孩子交流或提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与孩子反复确认是什么意思,否则不要以为孩子听进去了,实际可能是一种误解。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接纳和臣服,我们要有生活的规则,要接受可能失败和不好的结果,要能够接受批评以及批评后可能不好的结果,要学会不要放大这些结果,影响实际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大,要学会激励自己,每完成一件事情,都要给自己一次小小的激励,哪怕就是给自己点个赞,生活也能够充满阳光和雨露。
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在长期的过渡满足的教育模式下成长,再加上西方文化和心理学的影响,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太在乎自己是否被尊重。凡事过犹不及。在这个变更的时代,孩子的问题,往大一点说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如何更好适应和结合的问题,父母或多或少地带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及思维模式,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孩子,受网络、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侵袭,两代人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影响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和较量。
当代孩子个性明显缺乏一种凡事朝内求,通过自己来解决的优秀品质。对所有的事都是外求,都在期待外界的变化,如希望父母去跟老师说,包括去换一个学校,还有开玩笑“做法”让外在发生变化,极端地甚至是去想毁掉外在,就有点反社会的人格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不怨天尤人,三省吾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等等,可以精选这些方面的文化课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孩子小时候给予传统文化的启蒙,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和根基,在思想上的引领和洗礼,会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里深处,在指导孩子未来生活上产生巨大的力量!
孩子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焦虑,焦虑是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有非常夸张的感受和解读。但我们的家长在孩子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只是逼孩子,问孩子怎么办,孩子已经被困在思维里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帮助到孩子的话,就不要逼孩子了,而是同理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可能效果还要好一点呢。
当孩子出现问题后,特别是情绪上来的时候,如何处理呢,我们首先要消除一个惧怕心理。不敢跟孩子去表达,这首先就已经输了一层。我们可以共情和同理,也可以积极暂停,帮助孩子消除情绪,但我们还是要稳稳地站立,温暖抱持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必须勇于面对现实,无法逃避,不要迁怒他人,让孩子直面现实也是在帮助孩子,是在给到孩子真正的力量。
由于孩子上午的状态不好,我的心情也比较难受,中午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让自己的心情好一些。
下午孩子起床的时候,到了出发的时间,还没有行动,我催促了孩子,孩子不冷静的回复方式,让我的情绪没有控制住,与孩子发生了冲突。
下午在咨询师的调解和帮助下,孩子的情绪逐步恢复,也能够进入咨询状态了。咨询师跟我反馈,孩子一直非常敏感爸爸在否定她,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孩子学习出问题后,其实是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对老师、同学、也包括父母的评价都会特别敏感。爸爸讲话的内容和方式,孩子如果感受到是一种否定和嫌弃的话,孩子马上就会有反应,情绪就会爆发,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单向思维,甚至是以偏盖全。而我们父母往往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接纳孩子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痛苦。
孩子有这样的心理,面对外界可以控制的人和物,就会去反抗;如果遇到外界不能失控的人和物,如是权威,孩子自己就会去压抑甚至是攻击自己,会逃避。
咨询师也告诉我,家长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形式,会被孩子学习和模仿,孩子一定会有一学一,会模仿家长处理情绪和冲突的行为。养育孩子,一定要做到情到,理到,这对于父母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成长。
在孩子咨询过程中,发现孩子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讨价还价,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的自动反应了,老师在用大量的时候在掰认知。
孩子的讨价还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能力。但有的时候,在应该属于自己的问题上,如学习、写作业,也与妈妈和老师讨价还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他自己没有底,没有边界的那条线,她争取的的只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那么一点点东西啊。孩子 是因为没有自己,才讨价还价的,因为所有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与自己无关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包括学习、干预,都是父母要求的,而自己想要的就是一种表面和感官的快乐,因为没有自己,孩子也不会去想自己的未来,想自己的梦想,想自己的责任。
下午和晚上我的心境都非常的糟糕,晚饭自己一个人独自去喝酒。一直告诫自己不要与孩子发生冲突,但情绪还是没有战胜理智。当孩子脱口而出说不去咨询的时候,可能孩子也是气头上说的话,但一下子就引发了我这么多天来压抑的情绪,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是要与孩子再三确认一下,你是气话还是真的不去了,如果真的不去了,爸爸就要采取措施了,这个时候保持心平气和真的是一种修炼啊。
所有的冲突都是之前情绪的积累,但冲突一定不能成为对父母自己压抑情绪的释放,而应该是家庭规则和底线的坚持和维护。如果冲突,一定要在情理上,也让孩子服气。这样的冲突,也是需要的。
这里我也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当好一个父亲,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规则和威严,那么这种威严感如何建立呢?关心和爱孩子,又有一种威严感,这是我目前还欠缺的,这也涉及到家风如何建立和落实的问题。
情绪的不稳定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特点,当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脱口而出的话,不由自主的愤怒,等等都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情绪的冰火两重天更是常态。家长这个时候可不能跟着孩子的情绪走,而是要稳稳地站立。
晚上自己一个人在网上看了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心情有些落寞。严肃的父母,不被父母关爱的孩子,生活在恐惧中怕争端的孩子,一个在青春期的情绪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孩子。一生都在艰难中的生活,被所有人所嫌弃,无论这个孩子的外在是多么的优秀!
今天的咨询思考:孩子出问题,往往是那些从农村到城市的家庭,原因:一是周围的家庭教育资源比较差,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文化层面不高,而这些长辈可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也容易满足和溺爱孩子;二是父母忙于事业和赚钱,缺少陪伴,特别是缺乏高质量的陪伴;三是父母在家庭甚至在家族中的地位比较高,其他亲朋好友以及孩子都会附合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从小自我感觉太良好,不利于与真实的社会相处。四是父母在家里往往都比较自恋,往往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周围也没有人会讲出有价值的意见;五是这样的家庭往往比较孤单,单亲家庭也包括一些权贵家庭也在内,这些家庭与社会和他人交往比较少,生活方式不接地气,孩子也难以适应社会。
你好,我是慧通老师,我的微信号luoluorubbie。我正在陪同读初中的女儿一起成长,注重孩子内心成长、解决学习障碍及厌学辍学、培育优秀人格性格,我愿意和您一起研讨家庭教育各种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