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疼!头疼!还捎带恶心!”我在微信里可怜兮兮向朋友诉苦。
连续拉了两次肚子,苦不堪言。
我确定是今天中午吃得一块半生的排骨造成的,只是文雅、斯文的咬了一小口,咀嚼到半中间发现肉夹生,我果断吐到垃圾桶里去了,估计有那么一小块外面的肉还被我馋猫似的吞咽下去。
粗枝大叶,神经大条的我,能活到四十来岁也是生命的奇迹。路盲的我当年上学是乘那种走走停停,沿途不住搭顺风车旅客的大巴。这样的大巴蜗牛爬似的,一般五六小时才到学校,四年下来往返无数次,竟然没被黑心毒肠的人贩子拐卖到山区,如今想想我都觉得自己运气不错哦!
那时候的我真是纯洁无瑕、天真单纯 ,对世上所有人都没有防范之心,天下无贼,天下无坏人……活生生把自己整成一个“傻白甜”的二丫。
上艺校的时候,我的生活费绰绰有余。有学校补贴的,每月40元生活费。还有爸爸大手一挥给的百元票票,零头零脑一股脑加起来,我的生活费就太充裕了,俨然一个“富妞”呐!
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个籍贯江苏高邮的男生,他月底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次,慕名而来(我手头阔绰在女生宿舍里出了名),他估计当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我宿舍楼底下找我借钱,我只问了一下需要数额,百元大钞就这样豪气十足,不打借条凭证爽利借出去了。
1986年,我家已经买了18英寸的“孔雀牌”彩电,那时候这物件真是稀罕物,每晚堂屋里看《八仙过海》的人都挤得满满的,非常热闹。后来,家里陆续又买了“水仙牌”双缸洗衣机,洗衣服时动静真大,“匡哩匡咚”的声音响彻屋顶,“长城进万家,万家欢乐多”广告词来自“长城牌”落地电风扇,爸爸也抢人风头似的买了一台。至于什么“永久牌”自行车那就是小物件,不值一提。
爸爸那时候往返山东替镇上砖窑厂采购媒炭,家里真的不差钱。记得二三年级,下午常立于正在午休的爸爸床榻前,跟爸爸索要5毛钱到走街串巷叫卖的糖担子上买两分钱一支的棒棒糖吃,五分钱一块的芝麻糖、花生糖消闲,爸爸这时候往往大方地直接给我1元2元大钞 让我尽情消费,买糖买糖还是买糖,年幼不懂事的我接近“挥霍”无度的疯狂节奏。
这在本村同耍平常一起躲迷藏跳橡皮筋的小伙伴们看来真是一笔“巨款”,这样的生活环境,也许从小没受过没钱的苦,不知道有钱有多么方便,这也许间接导致,成年后我对钱多钱少没什么概念,结婚“裸婚”,简单到极致,没房子租房呗!没钱拍婚纱照,那就取消呗,没彩礼钱,那就算了呗!我对物质追求几乎到达无求的地步,让孩子她爸诧异不已,哈哈!最后人家实在过意不去硬要“赠予”我几身买衣服的钱,记不清后来有没有实现口头承诺。
在村里,我们家的伙食也是白米饭,炖豆腐渣、青菜汤、炒香菜、炒菠菜、炖扁豆等蔬菜轮番上饭桌。从小节俭惯的老妈即使不缺钱,也舍不得在没亲戚的时候,去村里会撒网捕鱼、捉龙虾、泥鳅、黄鳝的小冬子那里买两斤小鱼或者小麻虾给家里三个女娃解解馋,尝尝鲜,还常引用老话“外面有个赚钱手,家里有个聚钱斗”,想想也是乡村人最朴实最草根的理财观念吧。
爸爸出差回来,家里就笼罩一种喜气洋洋,过年过节的气氛。四合院里爸爸泼洒路面的水痕,笤帚打扫过的清清爽爽的水泥地面,水缸里满满晃晃新挑上来的的河水。家里的洋油灯也换了新颜,爸爸一回来,他蹲在厨房地上,找个纸卷,把十来个洋油灯灯罩挨个儿地里外擦得雪亮,唱片机里唱着陈德林、黄素萍圆润婉转的淮剧《赵五娘》……“自从那年上京邦,家乡年年遭干荒……”
只有我爸出差回来,每个学期给的零花钱生活费我都有剩余,那时候也谨遵我妈过来人过日子的话,“饭粥尽管吃饱,衣服不要时髦,洗干净就行。”“在外面洁身自爱,女孩子家不能把自己作贱糟蹋掉,男孩子甜言蜜语听不得……”
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老妈,这些“育女经”都是在清晨和她同床榻时絮絮叨叨说得。有利也有弊,上学期间,我极其保守,走路目不斜视,和男生说话紧张的要命。不谈进行“爱的练习”,传个纸条,眉目传情 ,扭扭捏捏谈个恋爱啥的,平常说个话都支支吾吾,拘谨放不开。这样的性格,导致我15岁~25岁好像只暗恋过一个高中寄宿在我家里的亲戚家的孩子(他和我同龄),十年一场荒唐梦,25岁~27岁情感空窗期(我那白面书生似的“暗恋对象”结婚生子去了),28岁五月经媒人牵线搭桥认识孩子她爸,第二年正月初四两个“熟悉的陌生人”走到一起。
我的故事,我愿意讲述的部分情节大致是这些。有些不愉快的,甚至连说得兴致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