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文/柚柚
早上看到课程布置的作业为《我的家乡》时,我的脑海里立马回响起一首歌:“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以至于我一整天都在哼“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我的家乡不在日喀则,在常宁马王塘,顾名思义,因塘得名。家乡虽然没有美丽的河,但却有美丽的山、美丽的人、美丽的情,是我记忆最深、梦回最多的地方。
马王塘地处常宁至祁阳、洋泉至官岭交汇点上,是常宁西乡古道上较大的圩市,逢三、六、九赶圩。街下有一庙,名“包公庙”;街不远处,设一小学,名“金市小学”,是我的启蒙学校。这么些年过去了,小学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街上的赶圩从寂静到热闹,又从热闹到萧条,不变地只有那包公庙,静静地伫立在那,见证着马王塘人的勤劳善良,感受着马王塘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马王塘人一街杂姓,它不像有的村,全村人都同姓一家亲。如胡家冲都姓胡、梁家村都姓梁、张家湾都姓张等。我家住在街中央,姓周;上隔壁姓吴,下隔壁姓肖,正对面为合作社,上斜对面姓李,下斜对面姓贺。我不知道大家都从哪儿来,为何住在了这条街,但我记得的是,乡亲们的勤劳、质朴、友好、和睦,虽不一家姓,胜似一家亲。
丰收之喜
小时候热闹场面的记忆之一,是快过年时的分肉、分鱼的场景。马王塘以生产队为基础,鱼塘养鱼、猪圈养猪。到了年边,马王塘人就开始卷起裤脚干塘捞鱼,撸起袖子杀猪。全队的劳力一起行动,捞得一网鱼上来,就由生产队长根据各家各户取得的工分论斤分配。那时,塘边密密麻麻站满了人,我们几个调皮趁着个头小,从人缝中钻进去,看热闹。只见肥肥白白的鱼儿在箩筐里蹦哒,大人们用大秤把箩筐架起,一个负责挂秤砣,每每那秤尾高高翘起,就把秤砣一压,看准数字,大声地报:“张三家,三十斤”。被喊中的那家,就笑得眼不见牙地过来把鱼儿收起,喜滋涨地回家,一年的收获,可以给家里的小馋嘴,做一顿美味地红烧鱼了。
观西游记之乐
小学二年级的暑假,西游记开始热播(中央台最晚播放一集)。当时马王塘街上有电视的人家不多,街上一户,街下一户,均为14寸黑白电视,且带有好多雪花点。那时西游记的音乐对我们来说是最诱人的了,只要那熟悉的音乐一响起,我们几个小脑袋就粘在了人家的窗户上,使劲的往里挤着看,狠不得把眼睛直接贴放电视屏幕上。后来那户人家(梁姓)也挺大方,干脆把电视搬到窗户上来,让我们在外面舒舒服服地看,感谢涕零。在那一个小时中,我们是最安静的,背着个小板凳,双手交叉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看,甚至带有点虔诚的心情,生怕看的时候吵闹,人家不让我们看了。
小伙伴们边看边记,看得仔细,记得真切。到得第二天,小伙伴们就分饰各个角色在街上嘻哈玩闹。记得我要学孙悟空的前翻(现在想来,我当时怎么就那么大胆的翻过去了),没有任何人的指导、没有任何东西铺垫,就在大中午,在马王塘的水泥街上,双手一撑,翻过去了,只不过手在最后撑的时候有点力小,头皮蹭到地,蹭掉了几跟头发(很痛的)。可我坚强的忍住了,没有掉泪,侧着起身,拍拍手上的灰,跟啥事没有似地回家去。晚上继续背着板凳占位置。
感谢乡亲们的大方热情,让我们没有错过这经典的剧本,让我们童年更添欢乐。
伤逝之哀
记得是1988年,那一年可能马王塘街流年不利,包括老人和小孩,一条街走了8个人。其中一个是我的好玩伴,我小时唯一一张穿裙子的黑白照片,是借她的裙子。不到10岁的她在这年暮春时分,听说是到田边看到什么不祥的事物突发脑膜炎。我当时跑去看她,她已经高烧糊涂不能说话,只能用眼睛表达她的痛苦,附近的赤脚医生治不好她,但家里又无钱送去大医院,只有祈祷奇迹。我一直在她身边坐着,希望她能同我说话,直到夜晚,我才回去。第二天,听说她走了。因未成年,街上人帮着草料了后事。要是当时,街上能有医术高超的医生该多好呀。
那年,连着发生的伤逝事件,让整个街闷闷地,就连最调皮的小孩儿都收敛起来,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大人们在静静地商量着后续办法,如何帮助受苦人家,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及如何让马王塘街走出阴霾。
兴旺之歌
我在1989年的春节后离开了马王塘,来到水口山。之后几年读书未回老家。再回到老家时,是94年的清明节。当车停在街口那熟悉的塘边时,一股油然而生的亲情从心底喷发出来。塘还是那口塘、井还是那眼井;只是街道,却显得比以前短了、窄了。我慢慢走进街中,回忆这是谁的家、这边又是谁的家。有些房子没变、有些房子已经改头换面成几层楼的红砖房了。不时有小孩串出来,好奇地望着我,待我看过去,又“刷”地一下,不好意思地跑开。透过他们,我仿佛看到我小时候在这街上奔跑的身影。
到我家门口了,对面李金玉大婶家很是热闹。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婶婶阿姨们正在一起做清明粑粑。我冲里喊了声“大几”。(常宁话)阿姨婶婶们有认出我的,似探着问:“你是华玉的女,老三牛牛?”(华玉是我妈妈的名字,牛牛是我小时在马王塘的小名)我回答:“嗯,是咯。”阿姨婶婶们立马热情起来:“来来来,牛牛,到咯里座,喝开水,等粑子熟了吃粑子。”金玉大婶在里面烧火蒸粑子,阿姨婶婶们分工合作,捣米的捣米、拍粑的拍粑、点花的点花,只见阿姨们双手熟练的拍拍,一个圆圆地、白白地粑坯就出来,放到簸箕里,再在圆中心点上小红花,清明粑粑就美美地呈现在眼前。
再后来我每年清明都回,街上的高房子越来越多,还于2006年集资重修了包公庙,中秋节开光,希望借助包拯那清正廉明的正气,祝福马王塘人口清泰、万事如意、合家平安。街上还有着三位寿星,均近百岁。街上后辈考取大学的也越来越多,还出了第一个研究生。
我的家乡在马王塘,那儿有着美丽的塘、美丽的山、美丽的人、美丽的情,至今在传着动人的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