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吃醋(小说) 黎青屏

吃醋(小说) 黎青屏

作者: 黎青屏 | 来源:发表于2020-11-22 01:59 被阅读0次

                  吃醋(小说)

                            黎青屏

        爹没文化,不识字。爹说:“给娃取名字,无非就是个记号,跟人家娃区别开来,取得再好,也是混不了,丢不了。”小麦种上都出来了,天下霜了,菊花开了,雁都往南飞了,杵头落草上世了。那时候,霜一染,柿树叶都红了,风一吹,哗哗啦啦都落了。满树枝头,杵头柿通红鲜亮,齐整呀!爹就给杵头取名叫杵头。

        村西一道岭,岭上没有一棵杏树,却叫杏树岭;岭西一片洼,没有一颗核桃树,却叫核桃树洼。谁知道呢?都是跟着老辈人一代一代叫下来的。

        岭上,洼里有不少柿树,大的有大杵头,牛心,中不溜球的有镜面,面糊兰皮厚,最适合镟柿疙瘩,小的有火葫芦,甜的有蜜罐罐,扁的有锅盖,水分大的有水柿,早熟的是八月红……

        每年秋后,村人种上小麦,满树的柿子红了,采摘柿子。囫囵的柿子,多数都是存放起来,面糊兰尽可能地镟成柿疙瘩,串在榆树纤细的枝条上,挂起来晾晒……从树上掉下来,摔烂了的,切成柿瓣晾晒,或者封存在坛里发酵,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柿子里生涩的单宁转化成水果糖,水果糖再转化成乙酸。乙酸就是食用醋。村人勤奋,把醋柿挖出来,与麦秸或豆秆搅拌均匀,继续发酵后,兑入适量清水,放进斜架起来的缸里浸泡。缸底凿孔,塞入高粱秸做成的醋咕咕。当醋柿在清水里充分浸泡溶解稀释后,向上移动醋咕咕,醋液顺着醋咕咕流出来,流进下方的盆里。这就是淋醋。

        杵头吃着柿子,看着奶奶妈妈酿醋淋醋长大。

        每月逢五逢十的六天是街上的集会日,去街上赶赶集市,互通一下有无,趁机喝一碗羊肉汤是村上殷实人家的享受,穷迫人家的追求。断不断,饥渴时,切些葱花,芫荽,姜末,放几粒盐巴,调和一些柿子醋,辣椒油,冲一碗开水泡馍。是村人共同的情节。

        从1980年到2000年的二十年间,每年到了秋末,村人都要摘了柿子下到红薯窖里,点火密封一周左右时间,然后担到火车站上坐火车下洛阳去卖柿子。开始扒乘加点火车或者是搭乘绿色钢皮旅客列车,往返一趟要一天一夜。后来310国道上跑起三门峡至洛阳的城际班车,陇海铁路上关闭了所有乡镇及以下站点。往返一趟也就是早上天不亮出去,晚上天黑下来回去。不在洛阳隔夜了。

        每年秋冬,杵头都要往洛阳去十来回。每次回来,饥渴乏累,最惬意不过的就是切葱花,芫荽,姜末,调和辣椒油,酱油,再放几粒盐巴,吃一碗酸开水泡馍。

        杵头订婚结婚那会儿,乡下人还没有兴起自己谈恋爱,都是靠媒妁之言,搭配点缀鸳鸯谱。结婚,能把新媳妇娶进红砖砌墙,钢筋混凝土现浇平顶房里,是庄稼人的追求,惬意,自豪……杵头娶的媳妇叫团,就是娶在平房里。

        杵头是在土地承包到户后,盖的房,订的婚,娶的媳妇。村人,就是以杵头这一代人娶媳妇成家为标志,走出窑洞,住进了平房。

        团跟着奶奶婆婆学习,学会了温水漤柿子,镟柿疙瘩,切柿瓣,晒柿疙瘩柿瓣,捂柿疙瘩柿瓣。学会了把摔烂的柿子放进坛里封存发酵,酿柿子醋,却没有学会淋柿子醋。

        杵头跟上父兄们学会了所有农耕活计,却没有像父兄们一样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在黄土地上。

        杵头走出去了,在一些城市的建筑工地里,盖楼房,从搬砖和灰做起,学会了砌砖垒墙,抹灰粉刷,安装装修,一整套的工艺……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游走在一座一座的城市间,杵头不经意间,吃遍了祖国各地各色水果。吃来吃去,回到黄土高原上的家乡,还是家乡的柿子风味悠长,尤其是杵头柿,可惜的是些许年头里,杵头柿子树都一棵一棵地干枯死掉了。杵头柿留存在脑海里,成了一种不可及的思念,记忆……

        在工地上,每当端午,五一,中秋,国庆,元旦,或者是楼层封顶老板都会改善伙食,增加几个菜,发点儿啤酒,水果,糕点之类的。

        杵头较多地品尝了一些荤腥。之所以走进某家羊肉馆,叫一碗羊肉汤,也是很随便的事情了。

        不过回到家乡,杵头还是思念葱花,芫荽,姜末,盐巴,辣椒油,柿子醋冲一碗酸开水泡馍……

        团给杵头冲了,泡了。杵头喝了,吃了。这味儿咋不对呀?

        杵头思来想去,不断地揣摩,是醋的味道不地道。

        杵头去村上三偶媳妇开的小卖店里买烟抽。三偶媳妇着意要杵头买包醋带回去。杵头不要,说屋里有醋,不用买了。

      三偶媳妇说:“你尝尝嘛,这掏钱买的醋味道不一样嘛。”

        人常说听话听印,杵头听出印了。难道说我们家吃的醋不是掏钱买的吗?这些年,团不酿醋了,村人都不酿醋了。

        杵头回到家里,院子里有一位陌生男子,五短身材,肩胸腹部并不短,只是蹈着两条鸦雀腿,短而弯曲,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地,身板就一晃一晃了,一颗卵圆的脑袋放在肩膀上,没有脖子,滑稽得很。

        陌生男子看见杵头回来了,连忙掏出红旗渠牌烟卷,拔出一根,递了过来。杵头掏出自己的帝豪,拔出一根,递了过去,挡回了红旗渠。

        陌生男子拿了一条扁担,两只带盖敞口塑料桶,是来院子里接自来水的。从身上掏出塑小包包,撕开,把包包里的内容物滴进塑料桶里,接满自来水,轻轻晃荡,一桶白的就是醋,一桶黑的就是酱油。

        杵头顿时明白了这就是村邻们说的游乡卖酱油醋的朱三发了。他卖的酱油醋竟然是那样勾兑的。怪不得村邻们都说朱三发每天卖出去两担水,一担是自家的,一担是别人家的。原来别人家的一担竟是我杵头家的。怪不得村邻们说起来躲躲闪闪,指指戳戳,神神秘秘的;怪不得三偶媳妇说掏钱买的醋味道不一样。

        杵头隐隐约约想起还有人刻薄地说过白天接水,晚上借宿过夜的话。杵头血往头上涌,怒从心头起。

        朱三发走后,再没来过。

      杵头跟媳妇团的说笑陡然减少,明显沉默寡言了许多。忽一天,杵头又要吃酸开水泡馍,团做了,杵头只偿了一口,噗地喷了,啪地一声摔了碗。

        媳妇团就骂:“你吃饱撑了,肠硬了。变性了。你要饭吃摔砂锅,摔谁哩?摔哩?”

        杵头骂:“你妈屄,这醋啥味?”

        团理直气壮地说:“醋是醋味!你说啥味?还能是泔水味?”

        杵头说:“对!就是泔水味。你妈屄,你也不酿醋。”

        团说:“自从都住进平房里头,村上谁还酿醋?”

        杵头说:“都不会去三偶媳妇那儿买醋?”

        团反驳:“你敢肯定三偶媳妇卖喔醋不是醋精勾兑的吗?”

        杵头气馁了,心里没底,不敢再说。

        团得了上风,赌气说:“有本事,你挣下钱了嘛。咋不去杏树岭买三郎贡醋呢?”

        杵头怒气冲冲出了家门往村西杏树岭上去。

        杵头与三郎从小一起撅着光屁股长大。一起读小学初中高中。只是杵头贪玩,半道里荒废了学业,高中只读了一半就读不进,辍学了,回家了,种地了。

        三郎喜欢读书,成绩一直优秀,读完高中,读了大学,学的土木工程。谈了个对象是他同学,双双在一家建筑企业公司做技术工作,干的都是桥梁隧道工程。干着干着,夫妻双双辞职创业,创办起自己的公司。

      三郎夫妻挣下了钱,回到村里就把杏树岭凿穿了。他们夫妻凿杏树岭还凿哩怪气,每人把一个口,都是沿着一定坡度往里凿,凿着凿着,就凿透气了。透气那儿就是隧道的最高点儿。三郎夫妻凿的隧道是马蹄形的,村人都说是土牯脚材,土牯脚材就是马蹄铁。三郎把隧道用砖头衬砌了也就是券箍了,砖头背后衬的油毛毡,隔水防潮。

        三郎聘雇人工在隧道里头酿醋淋醋。用完自己家的柿子,不够,还收购了村邻们的柿子。三郎酿醋,不用烂柿子,要用混全柿子,一个一个过目检验;不直接装坛封存发酵,要清洗,淋干水分,才装坛封存发酵……三郎酿造的柿子醋有醇香味……

        三郎的柿子醋经过灭菌消毒,不用枣棍搅。长期食用不会变馊。

        杵头到了杏树岭三郎隧道口,三郎在隧道口画的牌子写着贾氏贡醋,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各色包装上也都印刷着贾氏贡醋的注册商标字号。

        三郎注册经营的贾氏贡醋还获得了河南省老字号认证。

        杵头说:“三郎,我买你的醋。”

        三郎问:“你要哪一种?”

        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包装,杵头指着包装最大的一种问:“多少钱?”

        三郎说:“六十块。”

        杵头又指着最小的一种包装问:“这个呢?”

      三郎说:“一百块。”

        杵头说:“咦,小的倒是比大的还贵!”

        三郎说:“配方不同,材质不同。没法比较啊。”

        杵头不客气了,忿忿地说:“三郎,你抢人呀?醋比酒都贵?”

        三郎说:“我生产的是高端产品,面向高收入人群销售。不是中低收入人群消费的商品。要买醋还是去买三偶媳妇的,不过你来了,我送你一瓶尝尝。我不能放低价格卖给你坏了我的生意。”

        三郎送了杵头一塑料壶六十块钱包装的醋,也是最便宜的一种。

        杵头拿着三郎送他的醋往回走,心里一种莫名的不可言状的滋味。不由怀念起当年下洛阳买柿子的岁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醋(小说) 黎青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es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