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清平乐》中的另一个人物,在一开始狄青也只是戎边的一个小头目,少时家贫,十六岁因为帮兄长顶罪而被发配边疆戎边,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宝元初期李元昊叛宋,建立西夏国,屡屡侵犯边界。此时的狄青正在驻守延州。此时,边境局势日益紧张,大宋一直以来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战事吃紧之时,便没有将才可用。
这一日镇戎军的军士,又去边界以物易物,宋军兵士常以布匹、丝绸、茶等与党项人换取羊、马等等其他物品。这一日军士们正好换了肥羊回营改善伙食,狄青正好巡视兵营,来到此处,在院子中休息苦思应对李元昊之良策。
此情此景正好被狄青所见,边境局势日趋白热化,狄青知道这帮家伙又去用茶砖换山盐及肥羊等物,于是跟大伙交待:“ 从今往后不得再与那边的人联系接触,否则以通敌罪处置。 ”
众军士一听立马被吓了一大跳,马上变了脸色,狄爷威风说一不二。狄青立马又解释道:“ 我又没说今天处置,我是说从今以后不能再做换货买卖了。 ”
有些话我们可以说不可以做,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不可以说。狄青作为一个边疆将领,既能与军士打成一片,体察下情,又能言出成律,在军十分有威信。
此时为什么不能说西夏,党项呢?而要以那边代替,其实此时是一个政策敏感时期。李元昊反宋称西夏,如果称其为西夏则意味着承认其国号,以狄青的身份是不可以直称西夏的,因为他有着官方的身份。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要求谨言慎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向来讲究是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此时,元生也在这群士兵当中,他立马就想到了:" 看来这赵元昊是真的称帝了。 " 此时从元生的应答中,也体现出了他的语言艺术。元昊是被赐姓宋朝国姓赵,所以当时都是称赵元昊,如果此时元生称其李元昊,也是立场不对。
狄青目光被这个发配过来的镇戎军士兵吸引了,元生又说:“ 赵元昊不要我大宋赐的赵姓,改名囊霄,自称兀卒 ,兀卒 就是天子的意思。五天前,还举行了祭天大典。”
话说到此,我们是否就会认为元生是一个可用之人呢。此时元生做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举动,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布告,这是西夏的明文告示。元生趁没有注意时偷偷揭了一张回来,同行的士兵却没有一个人发现。
狄青顿时大感兴趣,军中居然有此等人才。忙问道:“ 你识得党项文,听得懂党项话? ”元生在清风堂做伙计的时候,就经常跟党项人做生意 ,所以关于商用的文字基本上都认识,交流也更没有问题。
狄青了解了元生,不但能说而且能识字,且了解党项的民情之后,两眼放光,这是上天赐来的好人才啊!此时正是用人之际,立即将元生拉到一边,说你跟我来,马上进到营中探讨军情。
元生从开始发配边疆之时,就心中立定了志向,要抓住机会建立军功,虽然家破人亡,但是还有一个弟弟元贞没有找到。因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在困境中寻找机会。
就像大师兄常说的,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是绝境之时,当你觉得无法渡过去的时候,拿一张白纸,把你的所有问题写在纸上,然后扔到一个角落不再理它,过三个月后,你会发现,曾经这些让你痛不欲生的问题,此时可能都被你忘得一干二净了。
人生从不缺少问题,沉浸在问题之中,或者情绪陷入问题之中,都是于事情没有帮助的,只有带着问题上路,带着问题寻找机会,在某些时候,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元生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又是一走向卓越的人。而狄青也是一个这样的人,背负着兄长的罪过发配边境,一步步的从小兵做起,建立军功,也在戎边的过程中发现出自己的军事特长,人在逆境之中不放弃,就是一块金子,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
此时作为人才的元生,得遇狄青这个伯乐是人生幸事。而作为狄青也有一双随时都有发现人才的慧眼,得遇千里马元生,亦是幸事。
狄青有伯乐的慧眼,有如饥似渴的求才之心,刚刚好像元生这样的人才才露尖尖角,就可以人尽其用。也正是这样的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团队,才有了后来的北宋的唯一以战建功的名将狄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