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期中考试,小东的物理和数学都考了全年级第一,总成绩排名第三。结果一出来,所有的老师都惊呆了!这还是原来的那个小东吗?
学生告诉我,在小学的时候,没有人搭理他,他整天窝在一个小角落,也不听课,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行为古怪,走起路来左右摇晃,总是皱着眉头,嘴里也总是嘀嘀咕咕的,有事儿没事儿的喜欢叹气。而且有时还满地打滚,老师都拦不住。
那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呢?
学生告诉我,小学的时候,他写的字特别潦草,堪比火星文!除了他自己,别人谁都看不懂。于是老师把家长叫来,让家长配合,纠正他的字体。可是,他怎么写都写不好,他父亲急了,对他不是骂就是打。
可是,他的字依旧难看,于是父亲就会不断的被老师叫去,而他回到家就会不停的挨揍,小东很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为什么就是写不好?
他的生活中满是责备,不是来自学校,就是来自家庭。他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没有心思学习,可还是要被迫学习,于是慢慢的在行为上,出现了各种毛病,上课以后不停的擤鼻涕,下课以后两眼发直,干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把自己的桌子周围堆满了擤鼻涕的卫生纸和其他的垃圾,这个小垃圾堆里还有他的课本和其他日常用品。
老师管不了,家长管不了,所有人都拿他没辙,最后只好任其发展。
这件事儿让我一直在思考,老师出于好意和负责,要求一个孩子把字写工整写好肯定没错,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这件事儿,是不是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呢?
此外,有些孩子没有办法兼顾所有学科,而是只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些学科有特长,那这个时候,是补短板重要还是发挥长处重要?
对于工作中的人来说,我坚定地支持后者。可是对于学生来说,我却困惑了。
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倡全面发展,希望将大家都培养成全才。所以对于中高考来说,我们想赢就要遵循木桶理论,我们要不断的补短板。
可是,这种要求本来就是一种理想状态,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大学之后,真正的社会生活才会开始,这个时候,我们的规则变更,那些有特长的人开始脱颖而出,发挥他们的价值。可是那个时候,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还在吗?
记得当年韩寒刚出名的时候,引起那么多人的攻击和挖苦。可是现在,韩寒用事实给了他们漂亮的反击。而我们,则成了“名牌大学的普通人”或者“普通大学的普通人”。
有人可能会反问:“做普通人不好吗?” 我想说,我们可以做普通人,可是,我们不可以做平庸的普通人,毕竟一辈子这么短,给生命加点意义,让自己生活的更精彩多好!
人的精力有限,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打磨一技之长上,远比每天痛苦而煎熬地补短板要强得多。
对于那些有自己专注喜好的人来说,如果已经拼进了大学,如果有魄力,如果有条件,那么他们也许可以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样,退学去专注于发展自己的兴趣,使其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将工作与兴趣相结合。可是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这种能力和魄力的时候,他们该怎么办?
对于小东来说,虽然他现在偏科还没有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但很明显,他学文科比较吃力,而他的理科思维很强。他上美术课,从来都不肯画画,但是自己却会在业余时间画火箭模型,猛然看上去以为他是临摹的,但是当我亲眼看到他拿着尺子,一笔一划、超级认真的画出一个火箭模型图来的时候,我被惊到了!
我看到一篇文章中写道:作者的一个朋友,现在在美国当物理学家,但是他语文永远不及格。他参加了祖国的高考,数学物理全是满分,可是总分仍然不够一本线。后来他去了美国留学,成了“科学家”。
他说:“我经常想,如果他那时候开开窍、补补拙,把研究物理的时间都拿来研究鲁迅,估计现在就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普通人吧。”
很少人能像文学巨匠钱钟书那样,数学考15分依旧进入清华。
可以幸运的出国读书的人,也毕竟是少数,小东目前来看,没有这种条件。
他觉得物理很简单,不用学就可以考年级第一,他对研究火箭也很感兴趣,他给大家讲解的时候,大家都听不懂。可是,他妈妈告诉我,他要每天盯着孩子学习他的薄弱科目,争取早日纠正孩子的偏科,让他赶紧把落下的科目补上来。
我听了,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