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信息超载
教的东西太多,学的太多会让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大脑会堵塞,让您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思考逻辑:鱼为什么不会淹死?因为鱼有个内置的监测系统,可以帮他从水中只接收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想被知识的海洋淹死,就要先确定自己需要什么。
解决方法:间隔性重复的彻底学透你想学的东西。
循环式读书:1.先找到一年中你要读的书排列一起。2.一年中每本书你要接触至少4次。3.第一次,从头到尾通读,大致了解一下书里内容。第二次,划出一些重要的理念。第三次,做笔记,集中学习想实际应用的东西。第四次,选择一位学习伙伴一起读。4.每次重复都要有时间间隔。
第五章:应用“少而精”哲学。
学习和培训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不用去找更大的概念或者方法理念,只要找到必须要培训掌握的内容,然后不断的进行间隔性重复强化你要传达的信息,直到他们融入到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中即可。培训后的跟进更重要
同样的理念,每次都采用不同的方式讲授,新的理念就整合进去,将信息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一但真正透彻掌握了自己的工作,人们就会变得更有创造性,甚至能够创造奇迹。比如那个接电话的客服。
第六章:消极过滤
大家都知道积极思维比消极思维好,你也可以自主的选择是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思维,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消极的思维呢?
人都想获得无条件的爱,但事实上这种爱是不存在的,你要通过你的表现来获得对方的关注和爱,当表现的不好时,会有很大的批评,他们会强调那些消极的事情,但其实积极的行为同样需要强化,当我们作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时,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和其他人,会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大脑会产生消极的思维方式,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我们会因为恐惧而对很多事情妄下断言。
另一方面是在你的周围,也永远是消极的声音比积极的声音要多,但你可以选择去聆听什么,是否定你的声音还是鼓励你的声音。 在学习、阅读的时候我们也是用一种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的固有思维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本可以100%的进入我们的大脑,最终却只有10%。我们有的是被破坏的过滤器
第七章:积极聆听
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之见。
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新的信息感到兴奋,开放的心态。
带着积极的期待。
手里拿支笔,准备做记录。
带着强烈的欲望,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
带着“我改如何应用这些”的态度
———这就是 可能性思维
一个开放、积极的过滤系统可以点燃你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即使拥有一个积极、可能性的心态,你也需要进行重复。62%以上的观念在被人接受之前,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就是反复被验证是真 很多次,至少6次。
从拒绝道吸收
第一次接触:拒绝
因为它跟我之前的想法冲突
第二次接触:抵制
嗯,我明白了,但我还是无法接受。
第三次接触:部分接受
我同意这个想法,但在应用时还是会有所保留
第四次接触:安全接受
你知道,这个想法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
第五次接触:部分吸收
我今天就会用这个想法,太棒了。
第六次接触:完全接受
昨天就已经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位销售人员了,这个想法现在是我的了。
只要在一个问题上打破消极思维,然后你经历的积极经历越多,你就可以自动跨过这6个步骤,比如我想学英语,如果抱着可能性思维去实现,那么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经历,而我之前都是消极的经历太多了,自己对领导承诺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到,很多都做到了一半就没结果断掉了。这点周怡亮是做的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