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介绍、分析及疗愈【摘录】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介绍、分析及疗愈【摘录】

作者: 撸猫壮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18:10 被阅读0次

一、介绍

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非常敏感多疑,因为一点小事就会愤怒情绪发作,极度依赖亲密关系,恐惧被抛弃,经常性的否定自己和贬低伴侣,在压力无法排解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自残等伤害行为。

这一类人对人对事的理解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情绪容易被激惹,对他人的评价也往往会由崇拜欣赏转为贬低打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她们大概率就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简称BPD)也叫情绪调节障碍,是常见的比较复杂的人格障碍之一,起病于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女性的发生率是男性的三倍,因情绪反应强烈,有较强的自我伤害性近几年越来越被大众熟知。

二、分析

这类人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极其容易伤害到亲密关系,因为他们通常拥有多种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投射认同等,基于以上机制,她们在恋爱中很难平等看待关系角色,注定有一方要成为主导,要么仰视伴侣,要么俯视伴侣。

因为对被抛弃的极度恐慌,就会不自觉的对伴侣进行情感勒索和道德绑架。

他们在正常状态下像个天使:伴侣能够感受到她发自心灵深处的关怀和爱,深受感动。

但发作的时候则像个魔鬼: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对周围一切都采用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

部分也会呈现偏执的状态,无法客观的分析和感知周围的人和事,也无法正确面对亲密关系并给予恰当的回应。伴侣输出日常关心也极大可能听到她强烈质疑的声音。

但是,BPD自身并不是原罪。这类心理障碍的产生,正是来自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不良因素。正是那些不良因素,才导致了人格发展的障碍,继而引发依恋风格的不稳定状态(倾向于矛盾型依恋)。

所以,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明显的偏差,面对亲密关系感受到的更多是恐慌和压力,积极的感受如:温暖和被爱等不能稳定持久。

三、疗愈

BPD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格特质中都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两大因素,导致他们无法客观看待世界。

无论生存条件如何,总是感觉身边伴随着孤独、焦虑、矛盾和恐惧,在同样的循环中反复消耗。

但庆幸的是,绝大多数BPD具有感知异常敏感的特质,他们一般都具有较为深刻的觉察和反省能力,有自我改变的强烈动机,可以试着在以下三个维度尝试自我修复:

1. 重塑自我

认可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

BPD对自我的认知还处在未完成阶段,要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首先要找到自我。

试着写下所有评价中的积极因素,排列组合之后,设定初步的外在自我形象。尝试在生活中,一步步塑造统一的外在形象,通过外在形象的确立完成自己的人格重塑。

2. 尊重边界

无论在家庭生活,工作社交还是亲密关系中,真实的安全感都存在于个人边界之外,试着去学习维护双方的边界,理解每一个人,包括自己都是安全感的提供方。而过度的侵入对方的空间,只能破坏彼此的信任,这种畸形安全感的建立一定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因此,在人际互动中一定不要设定期待值,慢慢尝试接纳他人的拒绝,逐步建立新的安全感体验。

3. 包容接纳

对他人的评价,反应了对客观世界的接纳程度。你存在宇宙之中,就已经被宇宙所接纳。下一步,需要你转过身来同样接纳这个宇宙。要试着对他人建立包容接纳的心态,放下观点和评判,包容力越强你才会越自信。

以上提供了基础的三个自我修复的维度,但是大部分的BPD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需要外界力量的协助。

四、其他支持

可能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或者是稳定性高和觉察能力强的关系对象(伴侣或者家人),为他们去创造一个稳定的、有爱的接纳环境,改变BPD大脑中已有的“危机四伏”的关系体验,从而影响或者纠正BPD个体心理图示。

(心理图式指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摘自:

知乎:详解·BPD边缘型人格障碍【应对+修复】

作者:曼曼Talk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介绍、分析及疗愈【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lq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