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昨天拿回家的作业是压力管理的方法和自己具体的压力水平,挺有意思,跟心理学书籍中的内容大致一样。孩子也认真地做了个测量,压力水平处于非常低的阶段。每次学校拿回来这些软能力的练习,我非常欢迎,觉得这个很重要:一个人应该从小学会怎么从身体上、情绪上、心理上、照顾好自己。
我对早期教育有个认知:知识重要,但是掌握管理和运用知识的人的综合的能力更重要。所以大概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具体的讲解和教机,让孩子了解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勇气、韧性、责任感、生气管理、高自尊、合作、自律等。基本上到了小学中年级阶段,孩子已经可以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日常习惯联系起来了。所以碰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心态就好很多,当然这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有了这些基本人格搭建,再具体处理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的问题,就有了很多章法。举两个例子:
1.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认识到时间的有限性,所以每天只读一定量的书籍、写一篇文章,细水长流,也认识到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养成的习惯让孩子不用费太多的精力去思考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但长期的积累又对各科目的学习有着好的促进作用。习惯形成后,就不用大人提醒,而变成了一种自律和责任。
2.有勇气尝试新事物,在某些技能或者认知方面很有自信,然后用这个成功的经验加上勇气去尝试一项新的内容,知道万事开头难和长期坚持带来的变化,所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就建立起来,能做到触类旁通。琴棋书画炒菜做饭办聚会打工挣钱都不难。
我喜欢看小说中某个具体的人物命运的变化,就像最近的一个角色:其同韦,一个非常有才华,具体业务能力超强的人,因为驾驭不了欲望成了“远看是烟花,近看是火海”的悲剧人物。
父母对具体知识的迷恋同样也有悲剧色彩。如果一头扎进知识的漩涡不能自拔,而且跟着或者逼着孩子焦虑,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不会太好,可以偶尔跳出来,站在更宽广的角度看孩子,不用太短视(当然偶尔短视也很重要,具体的内容是必需要掌握的,不然知识框架搭不起来),碰到问题,从更深层的能力去思考,培养一些辩证思维习惯,再把知识填进去。
所以可以试试这样的启蒙教育展开顺序:人格构建(大)——解决问题能力或思考能力(中)——具体掌握知识的能力(小),无论是过程或者结果,都会轻松很多。把自己照顾好了,再去做具体的事,才能更加真实、更能体会生活的多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