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过程,就是将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就是通过听、看、读、写、模仿等方法,将自然的场景、颜色、形状、人讲的话、写的书等内容传送并储存在大脑中,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吸收。
一个阶段之内,人只能内化一部分知识,内化完成之后,就需要外显,也就是展示出来。成年人展示知识的办法是通过工作取得成就,同时获取生活必须的物质,简单的说就是运用自己学的知识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一般情况下,人学的知识越多,展示出来的成就也就越高,获得的生活物质也就越多。
多数人认为,幼儿阶段的孩子根本什么都没有学,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他们认为幼儿的大脑只是一张白纸,需要成年人教给他很多知识,然后才有展示的可能。
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开始学习:学习用眼睛看,学习用耳朵听,学习用手抓东西,学习用脚走路,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学习用嘴巴吃东西。要知道,孩子在娘胎里的时候,并不是用嘴巴吃东西的。
这些学习内容,多数孩子到三岁左右基本都能掌握。换句话说,就是到了三岁的时候,多数孩子才基本学会了如何使用自己身上的器官,也就是完成了人生第一阶段的学习。严格的说,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孩子发一张毕业证。
毕业之后,孩子需要的是工作,而不是学习。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认真的玩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人的最高的成果展示。如果你的孩子不能认真的玩游戏,不能把积木拼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就没有达到教育家说的成熟的幼儿的阶段。
可惜的是,现如今大多数孩子只怕都没有时间认真的玩游戏。很多家长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就要求他拿笔学写字,认字,学数学,甚至参加各种在成年人看来很有用的培训班。
但是孩子需要的只是游戏,游戏就是人在幼儿时期的全部生活,只有在游戏中,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能力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游戏是幼儿的工作,工作是输出,也就是将内在的东西外显出来。可是在这个时候,父母却让幼儿学习,学习是吸收,吸收就是将外部的东西内化。在应该外显的时候,孩子却不得不选择内化。这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人急着要上厕所,旁边的人却还在逼着他吃东西。这样的时候,吃下去的东西能有滋味吗?你能安心的吃吗?
如此颠倒行事,孩子的行为必然会发生紊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专注力。其实孩子不是没有专注力,只是他的专注力都集中在“找厕所”上了!
经过三年的游戏时间,到六岁左右,孩子需要外显的东西基本消耗殆尽,走路、拿东西、吃饭、唱歌、听音乐,用手指拼积木等等,这些东西都已经成为基本的行为能力,孩子不再觉得用手指摸东西会很有意思。这个时候,孩子学习的大门就会重新打开,他会变成一个好奇宝宝,不停的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这个时候,家长因势利导,孩子就会顺利的爱上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