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内化 】┊17.用以致学
2021-07-28 周三
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
学习不是目的,学习只是摄取知识的途径,用知识创造价值才是目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学完不会用?
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为了学而学。只是学了,但并没有真正的学会,而且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没有学会。这是没有反馈告诉自己,我并没有真的学会,到了考试时、与人交流时才知道自己没有学会。
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一套自动反馈的系统。
2、没有机会用 。
我们知道自己缺乏一些知识,所以从分钟渠道去学习,但平时学完了却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没机会用就不会用,不会用就越没机会用,于是就只好处在这样的死循环中。
如何解决?没有机会就自己给自己制造机会。
3、「学」&「用」相脱节。
学习和应用两个环节是脱离的,学习就是听课、看书,做笔记,并没有「用」知识;一旦到了用的时候,再去回想自己似乎是学到过这方面的知识,却早已遗忘的差不多了,自然就用不出来了。
如果我们缩短「学」和「用」」的时间差,在学中用,用中学,既缩短了学和用的时间差,又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解决不知道自己没学会和没有机会用的问题。
用以致学
一套体系,彻底根治「学了不会用」的问题。
多感官重复
抵抗遗忘的科学规律是,间隔重现、主动回想、多感官重复,在我们的这套学习闭环中贯穿始末。
anki工具是科学化的自动解决间隔重现和主动回想的问题;那费曼技巧是可以解决同一知识点的多感官重复的。
多感官重复是调动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幻觉(想象画面感)的感官加入,引导激发我们大脑的情感、记忆和延展,增强理解,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读】在输入环节的「论语式阅读」,根据目录想自己的答案,就是调动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官的「学」的环节,在回答问题时,动用过去的知识经验,便是创造「用」的机会,比被动看书效果要好的多。
【写】Q&A笔记和费曼技巧,在理解的基础上拆分&精炼,是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输出应用的过程。Q&A笔记是对费曼技巧的刻意练习,创造了「用」的机会,并且将「学」和「用」融合在一起,解决了学和用的时间差问题。
【背】刷anki时,当我们打开题目,先主动回想答案,直接反馈出我们有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还可以发现自己当初的理解是否有问题。
【讲】Q&A笔记,经过拆分精炼为一个个条目的干货,看着这些干货,想象自己是在做一场分享会,加入湿货,加入自己的理解、解释、故事、数据、比喻、关联知识。
这个过程是在记忆基础上的应用,给自己创造「用」的机会,把「学」和「用」融为一体,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anki中的思想孵化过程也可以是大脑中「讲」的过程,将过去和现学的知识产生关联,在大脑中产生画面,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一段完整的情境。解决学和用脱节,周期长的问题。
【编】编口诀,将复杂的简单化,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现有知识和原有知识产生连接。
🌰我的笔记内容分四个部分:
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②课程要点;③本课程、书籍章节对我的启发、关联到的知识点;④针对待解决的问题,我接下来的行动尝试。
那我就把笔记命名为【言行举止笔记法】。
【演】论语式阅读时的回答问题环节,想象如果我是主人公,我会怎么说,怎么做?把自己带入场景中,从不同的视角对故事进行理解,这样创作性的「用」,不仅对故事情节记忆犹新,也是加深体会和思考,锻炼大脑的思维的能力。
读书闭环
「用以致学」的优势是将一个知识点进行6次的重复,不但加深理解、加强记忆,锻炼了大脑肌肉,更是一个有效地不依赖别人的自我反馈链条系统,调动多感官体验,让学习变得有趣起来,避免学了没有学会,用时不知怎么用的问题。
成人的世界,不再是等待「喂食」,积极主动是要素,将「学以致用」转为「用以致学」,以应用的思想贯穿整个学习始末,没有机会用就创造机会。
以「小步快跑」的模式,学一点用一点,用一点就反馈一点,反馈一点就迭代一点。
任何一个学习都以输入--输出闭环的思维完成,现学现卖,在用中学,学中用,即时交付成果。这个成果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次分享、解决一个问题
成人的世界是以结果说话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