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班上还是不上?这是一个问题。政策欲拒还迎,态度很微妙,说是不支待,但是也没有明令禁止。这么做对吗?我觉得中国很多的部门喜欢对民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横加干涉,唯独对培优班的暧昧态度表现得很好。某些部门可能也知道,老百姓花自己的钱,培自己的优,没让国家出一分钱,没给政府添一丝的乱子,怎么就不能培了呢?这完全是各人自愿的原则,政策不便干涉,也不应干涉。充其量只从某些方面给出一定的建议,至于培不培,老百姓自己定。这有点象二胎政策,国家只负责制定政策,生不生,个人掂量着办,国家不能强迫他人一定要生,也不应该禁止让想生的人不生,这都是不人道的。
培不培优本来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不值得全民大讨论。但是因为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家长不想培,但是不得不培;学校培不培关系不大,又不是它收钱,它得不到一点好处。但是从利弊的角度考虑,学校还是希望培的。因为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的难度比学校大,学生应对学校的考试会表现得更加优秀,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名声。而且学生在外面学了一次了,老师 的工作量也会减轻,对老师而言,肯定是乐见其成的。培优机构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最希望培优之风盛行,越多越好,因为它们是靠这个挣钱的,学生都是它们的摇钱树,它们只在乎培,而不在乎培的效果。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难道中国的家长都不重视素质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视学校教育?为什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如此急切?为什么非要削尖脑袋来过这根独木桥?其实不是因为中国的父母不心疼孩子、整天逼着孩子学这学那,而是现实的制度决定了父母只有这么做,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人都不是傻子,没有哪个父母吃饱了撑着非要让自己的孩子背负过多的压力,但是你不培优、你不足够优秀,就进不了好的学校,然后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开始降维,试问哪个父母愿意?
有句老话叫“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是最“聪明”,他们是地球上一群奇特的物种,总是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最有利的。从对付各种房屋限购政策到逃避各种税收,他们精算的能力绝对是宇宙第一。对于孩子培优上,他们的选择绝对是最明智的,不然就枉称“中国人”了。这有点象开发商建房,凡是大的开发商建房的地方,一定是好地方。无利不起早,资本是最聪明的,它去的地方总是会有滚滚财源。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江苏某家长为孩子报了天价培优班,三门功课下来一共花了6.2万,觉得非常不可理解。我倒是觉得很好理解。第一,人家有钱,你觉得6.2万很多,人家觉得只是毛毛雨;第二,人家想学。很多人一听到报培优班,就推己及人的认为那个去培训的孩子该有多惨哪,要学那么多,就开始“心疼”宝宝了。殊不知,很多小孩是愿意学的,并不是“牛不饮水强按头”,家长经常是在尝试了很多的科目后,最终留下孩子感兴趣的几项,然后一直坚持下来。让孩子从小接受系统的教育,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有何不可呢?
上培优班有没有好处呢?根据我的观察和经历,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有。有老师系统的教、孩子持之以恒的学,怎么可能没有作用呢?以我的亲生经历为例,孩子在小学培优了奥数,到了初中,数学成绩明显比其他同学好太多。如果说培优没有作用,那绝对是自欺欺人。就象一个整天睡懒觉的人说健身没作用一样,只要你走上了跑步机,只要你举起了哑铃,就一定有有作用。说健身没作用的都是懒虫,要么是对健身的好处避而不谈自欺欺人,要么是想拽着你跟他一样平庸。
很多家长或者专家一谈到培优就说:孩子多累呀!这真是杞人忧天。什么不累呢?世界上哪一样好的东西是不努力就能得到的?没有。人饿了得吃东西,要吃东西就得动手,你没见过有人说“那得多累呀?"而不去做饭让自己饿死的吧?喜欢一个人,如果你足够爱她,你一定会锲而不舍的去追求,你肯定不会对自己说”那得多累呀“然后就放弃的吧?除非你根本不爱她。这世上,美好的东西都要人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学习也一样,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就必然要付出得比别人多,这是天经地义的,这付出就包括小时候的“培优”。
培优市场的繁荣,不是家长都得了失心疯,也不是老师赶鸭子上架,更不是教育部门的政策强制,实则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相应的政策,就会有相应的对策,产生相应的市场,家长、商家就会形成合理的交易体系,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多么和谐合理,这是好事。
最好的培优市场应该是:家长根据孩子的喜好、家庭的经济能力,合理的选择培优的科目;培优机构增强自身的教学实力,明码标价,货真价值,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教育部门只起监督作用,维护市场公平合理的秩序,杜绝、惩罚扰乱市场的不法之徒,当好裁判员和大法官。其他的,让市场自己说了算。
微信公众号:后半夜的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