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这本《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表面看来是讲的男人女人和男女关系,但却是对中国过往几千年的组织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生动切片,提供了一堂生动的组织设计课。
男女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功,因“男”“女”实为最粗的模型颗粒度,其余的社会关系都是往下展开的更细的颗粒度的组合。而易中天也深刻的理解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强调要从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和关系(连接),来理解个体(要素)的特征——“既然男性和女性都只有在对方那里才能展现自己的特征,也只有在对方那里才能得到自己的生成,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先来考察一下中国社会的男女关系,考察一下它的历史及其得失。”
全书里他则顺着这个思维脉络做了个多维度的展开,深入切片,寻根溯源,层层拆解,把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姬,姬不如偷,偷不如说的中国特色两性关系讲得通透明白,尤其是在“妾”的各个点上,又进一步讲明白了各种出身、来路,尤有趣味。
在这个过程中更讲明了组织设计的法门,就是组织设计固然有时代大背景下的合理性,但真正颠簸不破的价值原则却是以下两个:
1. 权责利对等。
“封建礼教既然没有给妾那么多‘礼遇’,妾也就用不着守那么多‘规矩’。至少在,在丈夫面前,用不着装摸做样一本正经,做淑女状。白天在老爷、太太面前,自然要低眉垂目,屏声静气,然而晚上在丈夫面前,却无妨一‘浪’。同样的,丈夫在妾面前,也不用拘礼(妾无资格‘受礼’),同样可以放浪形骸。这样一来,夫与妾的性关系,反倒更加轻松如意,可以尽兴。所以,尽管妾大多不被当做人看,但有些妾,却可以得到真正的爱情。”
——不需要绝对的公平合理(这个带有极强的时代烙印,向后看很清晰,做设计的时候是向前看,看不清楚的),只要权责利对等就是合理,就能相对稳定。
2.“齐心协力”“上下同欲”。
“设计者在这里又玩了一个花招,即实行多重取向的立体等级制度。‘男尊女卑’是一个标准,‘主贵仆贱’又是一个标准,这叫‘性别与阶级的双重标准’。对于女性而言,则还要多一个标准,即‘妻贵妾贱’,而妾又分好几个等级。这样一来,一个人的贵贱,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了。比如,妻对夫而言是卑贱的,但对妾而言又是高贵的;而妾虽较妻为卑贱,但对仆(包括男仆)而言又较为高贵。如果这妾的丈夫竟是‘至尊天子’,则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也得对她俯首称臣、既然一个人的贵贱是相对的,那么他的心理就比较容易平衡。因为他固然在某些人面前很卑微,但在另一些人(人数还可能更多)面前却又很高贵;他固然必须对某些人低眉垂首,但却可以对另一些人趾高气扬,可不就平衡了。”
——多重取向的立体等级制度,“双标”或者说“鄙视链”绝对是嘴上的政治不正确,而行为的政治正确。
“贵贱不但是相对的,而且还是可以浮动的。妾有可能‘扶正’为妻,婢有可能‘升格’为姨娘,豪门权贵的家奴放出去,没准就是县太爷,而穷酸饿醋的布衣书生,也可能一跃而为卿相。‘长安的和尚潼关的将’,‘十年媳妇熬成婆’,贵贱的相对让人心理平衡,贵贱的浮动又让人蠢蠢欲动、这种既安于‘本分’又要争取‘名分’的心理,便正是设计和监理这种制度的预期目的。因为正是在这种既安分又不怎么安分的心态中,人们就将既心甘情愿又不知不觉的交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和内心世界的自由。”
——既有相对固定的身份框架(“本分”),又有可实现的流动性(“名分”),但同时把“名分”控制在自己手中。则“予取予夺”了。
尤其值得深思的的是最后那句“人们就将既心甘情愿又不知不觉的交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和内心世界的自由”。所谓“上下同欲”,必然是以上对下的价值观洗脑为前提,抹去了下的“私欲”,或至少是让“私欲”被组织的公共目标所掩盖,才有可能实现的。这一点,历史上那些充分发动群众的伟人,提供了比易中天这本书更详实生动的案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