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看书,看到一章内容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极强的代入感瞬间刺激了我,于是停下来写一写此时的感受。文章的内容是现在的教育是为了谁。
所有教育的口号都是:一切为了孩子!看看起早贪黑顾不上自己孩子的老师们,看看睡眼惺忪被家长拽着穿梭在各个补习班之间的孩子们,看看学校班级微信群里焦虑的家长们,看看想要达到各种指标的人们,大家究竟是为了什么?
01 老师说,我说
老师们会说:为了学生,为了他们能学到知识,为了他们能及格,为了他们能升学......
我说:也为了比别的班级考得好,也为了升学率高,也为了老师能评职称......
因为我从小是班干部,接触老师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确非常忙,忙到早饭吃个馍,来不及喝水就往教室跑,尤其班主任。
从“老师”这个名字来看,师者,传道受业解惑,针对的对象都应该是学生,但现实是,老师头顶上是要求各种率的上司,课后是充满焦虑的家长们,往往压倒他们的不是课堂,而是课下的时间。很多年轻老师一开始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慢慢地也只好适应学校,因为他们的精力实在跟不上,自己也是个人,看着自己一把把掉落的头发,只好向现实妥协。但就算这样,也会受到很多来自领导和家长的压力,他们也开始向升学率低头,开始比较,开始说“你看......班,再看看你们”。
但我相信,他们的初心一定是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班级甚至两个班级的老师,认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不太现实,但他们都在尽全力。
02 家长说,我说
家长们会说: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为了比我姐家那孩子考得好,为了升上我们这儿最好的学校,为了以后考上好大学,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为了以后找个好对象,为了以后生活的轻松一点儿......
我说:也为了开家长会时能有面子,为了班级微信群里老师的表扬和家长们的羡慕,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
那天我吃完早饭回家的时间正好赶上学生上学,看到有一个妈妈背着孩子的书包,走的飞快,后面不远处跟着嘴里吃着煎饼的孩子,我在想,现在是怎么了,有这么着急吗?还有些妈妈们牵着孩子去上学,都快把孩子拽飞起来了。
父母的焦虑真的随处可见。我身边有些家长,孩子刚刚上学,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再有半年,不,再有二十天是高考,他孩子还没复习好,那种焦虑充满了他说的每一个字,语速快的都好像在帮孩子的学习加速一样。跟他们交流完之后,我很能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那么焦虑,我觉得我们的父母也没有那么那么焦虑,我发现有一个原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随着微信的普遍使用,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了距离,这虽然说很方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但在我和几个家长沟通过后发现,班级微信群的设置是弊大于利的,当然不是他们说的,是我从他们的焦虑里看到的。
看似班级微信群的绝对受益者是学生,但它会让很多孩子们失去应该有的小孩儿的天性,我们大人都知道自己是有多羡慕小时候的无忧无虑,但就是班级微信群会让孩子们感觉到身处“监狱”,没有微信群的时候,如果在学校有压力了,可以回家缓一缓,在家里感到家长的压力了,可以回学校跟同学们玩一玩,但就是微信群的存在,让老师和家长只有一个发送键的距离。
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有让学生自己叫家长这一说,但现在老师联系家长很方便,孩子有可能都不知道,家和学校一沟通,孩子回家就直接成为“待审的犯人”,连解释的余地都没有。甚至有些很小的问题,其实在学校就能解决的,也会传到家长耳朵里,每天工作忙碌的家长们,感到随时会收到来自学校的微信,不焦虑还有点不正常。
不论是在微信群里公开表扬一些学生还是公开批评一些学生,都会触发很多跟这些表扬批评没有关系的家长们的焦虑键。我们小时候一学期就一次家长会,会上表扬一些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有些批评还不是在会上,而是家长会后留下来和老师沟通。现在随时随刻“家长会”,作业情况,考试情况随时发群里,有时还会点名说,家长没有及时回复,就说家长不重视孩子,那家长也不能时时刻刻看手机,他们也还有工作。
其实班级微信群里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情况是要家校沟通,但不见得事事都要沟通,有些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兴师动众,这样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更加值得尊敬,而不是什么事都告家长;学生不会感到时时刻刻被监视,这些感觉对一些敏感的孩子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减少一些家长的焦虑吧,看看今年因为疫情无法开学而差点被孩子逼疯的家长们,其实他们也需要和孩子们偶尔有一定的距离。
还有一种说法说每天布置的作业可以发群里,孩子们会记不住,其实像我们小时候我们老师原始的方法就挺好,买一个可爱的小本本记作业,自己的事儿自己做,锻炼责任心,而不是每天回家张口问家长作业是什么,如果家长有事儿没回家,这是不是又是一个第二天没有完成作业的借口呢?“我妈妈出差了,我爸爸没回来,作业发他俩微信上了,所以......”
03 很多人说,我说
很多人会说:为了完成上面的指标......
我说:嗯......跟教育体系有关
04 孩子们说,我说
孩子们会说:为了考好成绩,为了考上好大学,为了找到好工作,为了......(百万分之一的孩子会这么说)
我说:也为了爸爸妈妈高兴,也为了老师高兴,也为了爸爸妈妈能夸夸孩子,也为了老师能表扬一下自己......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们能完完全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大多情况下都是在学习模仿别人:我要考......大学,我要当老师,我要当科学家......我相信我们都写过类似的作文,其实这些都是在引导我们找自己生活的目标,但大家可能发现了,这些都是主流目标,也就是听起来是个合理目标的目标,没有人会说我要开个奶茶店,我要诗和远方,我要当流浪歌手,我就好好成个家.....如果说了这些,可能作文就得重写,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正确且合理”的作文范文,还有一个教育的巴掌。
现在长大了,以前的不切实际好像都有点合理,有些都成为了现实;以前信誓旦旦写在作文里的目标都成了泡沫。
其实,小时候的很多目标,我们都是在照顾大人的情绪,只有那么写,他们才会觉得好,只有目标是考上好大学,父母才不会伤心,才会觉得生这个孩子是正确的,要不然我们就是错误的存在,谁愿意被父母当做错误,谁愿意他们为了我们成绩不好而吵架甚至离婚,谁愿意从小被当做另类。谁都不愿意,所以拼命照顾大人们的感受。
当有一天长大了,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慢慢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这时候父母还把我们当做小孩子,那个照顾他们感受、以他们的情绪为自己情绪的小孩子的话,叛逆就开始了。
叛逆并不是哪个孩子不听话,是他们开始真正成长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了,尤其一些孩子发现自己的父母说一套做一套时,这个反叛会更厉害,他是在打碎自己原有的认知,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个阶段每个孩子表现不一样,有的会吵会闹,有的沉默不语,如果这时候父母带着一直以来的父母姿态介入,都将会是大战。
所以,从小应该说真话,不管别人认不认可,表达出自己,如果不是人们固有认知里的正确的事,没关系,没有什么非黑即白,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成长才不会很痛苦,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尊重自己感受的人会好一点,因为就算全世界反对,他们也还有自己。总迎合别人,会找不到自己,当别人都忙没空理你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之后,别人的到来才是锦上添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