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哲学无处不在
闺蜜又在电话那头哭诉:丈夫的不体谅、孩子的不懂事、婆婆的难相处;家庭矛盾的升级、工作考核的压力、生活琐事的烦扰……
挂断电话后,闺蜜的哭声不绝于耳,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活着,也不知道自己整天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
或许是负面情绪的传染,我无力地瘫倒在床上,望着空洞的屋顶,脑海中再次闪现多年前困扰我的“人生终极三问”: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都会去思考这些看似无用的问题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也曾去问过年长的老人,翻阅过宗教哲学之类的书籍,却始终不得其解。
随手抓起床头一本书,百无聊赖翻了几页,却不想被扉页上的几行字吸引:
“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
可能是因为这句话与我目前的心绪比较吻合,于是坐起来认真读起来,不想却对冯友兰老先生的这本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起来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二、冯友兰是谁?
冯友兰,字芝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对我国20世纪的哲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和抗日战争,并最终迎来了解放。他的人生之路纵然曲折坎坷,却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忠于自己的学术事业。
李慎之曾说:
“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夸张。”
朴槿惠也说: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并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见解和思考,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三、不同的人生境界
为什么我们在人生困惑之时要学习哲学?
冯友兰先生认为:学习哲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知识,但可以帮我们提高人生境界。
一个人在做事情时,会自觉为其赋予一定的意义,而所谓人生境界就是这些意义所合成的整体。
记得林清玄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原来,不同的人即便做相同的事情,也会因其觉解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在你迷困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你寻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你觉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变化的不是山水,而是觉悟不同,心境不同罢了,正如苏轼的《观潮》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在经历宦海沉浮之后,心中那最初的山水已然被融入哲理,上升至另一重境界之中。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即我们常说的“圣人”。
在我的固有思想中,圣人是脱离俗世和社会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看完书中对我国哲学发展脉络的分析后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那么粗浅,我国的哲学是既出世又入世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作者详细分析了六家思想的发展与核心,使我了解到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惠施、公孙龙、韩非子、董仲舒等,这些令人景仰的圣人们曾经是如何思想的。
让我明白了道家与道教、佛学与佛教、出世与入世、哲学与宗教、无名与无明的区别。
也帮我进一步理解那些耳熟能详却不解其意的词语意思,诸如:“道”、“佛”、“名”、“法”、“觉”、“禅”、“业”、“菩提”、“真谛”、“涅槃”、“顿悟”、“坐忘”等。
四、写在最后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将本书作为本科生的毕业礼物,他说:
“希望你们不要因为碎片化信息的泛滥,而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浅薄。
这本书是根据作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正因受众为美国学生,所以书中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了解中国思想哲学文化不可或缺的入门书籍。
它让内行人不觉得枯燥,让外行人不觉得难懂,帮我们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反思当下,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之根。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