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熬夜,感觉疲劳,昨晚就早早上了床,正在见周公的路上,被一阵铃声吵醒,我闭着眼睛搜寻声音来源,原来是同事打来的电话。
同事平时是个比较平和的人,但这次明显带着气愤,我努力地睁了睁眼睛,好让自己的思路清醒过来。
同事的情绪来自于工作中和另一同事的交往,简而言之,就是他所做的努力不仅没有被对方看见,还被怼了一通。对方位高权重,他败下阵来却又不甘心,觉得不被理解。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我所做的,就是听他说说,并不需要做什么处理。当然,过程中我也用了些反问,以引起他的思考。
这并不能算是一次心理咨询,我内心把降低他的负性情绪指数作为这次谈话的目标,重新躺回枕头上的时候,这个目标基本达到,可我的睡眠也泡了汤,一个电话打了两个小时才结束。不过,这次谈话使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更多的理解,以前虽然有过很多次类似的闲聊,但没有从专业的角度看待过。
1.关于倾听。谈话过程中让自己闭上嘴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已经建立起了关系的情况下,有时“说”是一种自动反应,所以时刻保持觉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2.关于关系。咨询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从求助者走进咨询室才开始的,其实从TA开始关注并找到你的时候,关系已经悄然建立;
3.关于共情。熟人之间的共情更好做一些,完全可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而对陌生的求助者的共情依旧还不知道到时会是什么情况;
4.关于套路。作为新手,我们有很多次想让老师给一个固定的咨询模式,比如求助者遇到这种情况,咨询师该怎么办,说了那句话,该如何应对,而老师从来都是只给一个思路,并没有范例。我越来越理解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做了,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求助者,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咨询师,咨询过程中,你并不知道哪句话能帮到求助者,所以不必过于拘泥。
同事提到的让他不舒服的另一个同事,其实确实是个比较难相处的人,几乎每个与他相处的人都会觉得不同程度地不舒服,我平时也深有感触。但听了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初级五十讲以后,我似乎慢慢理解了。曾老师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带着女儿去某个海滩玩儿,觉得海滩上的石头非常硌脚,他就把女儿抱了起来,于是脚被硌得更疼,他决定转头走回岸边去。他之后讲课的时候经常拿这件事当例子,反复告诉别人当时他有多么疼,这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表达方式。可如果他是一个不健康的人,也许等他以后有权有势(比如说当了国王)了,他会让士兵押成所有的人赤脚到那片海滩走一圈,这样所有的人都会知道他有多么疼。
李老师课上也讲过类似的例子。一个女人胃疼,比较健康的表达方式是:她回到家以后,告诉老公“我现在胃很疼”;次健康的表达方式是:捂着胃什么也不说;再次之也是最不健康的表达方式是,一进家门就摔摔打打,看到鞋子摆得不整齐也发火,看到水池里没刷的碗也发火,看到孩子作业写得不好也发火,总之是以各种形式让身边的人不舒服。
归纳起来,传达内心感受的三种方式:1.我告诉你,我很难受,使你知道,这是心理人格发展水平较高的状态,能够用语言化方式;2.我只能够用行为,使你知道我很难受,比如头痛是只抱着头;3.用让你同样难受的方式,使你知道我多难受。我那位同事就是第三类,我猜测他当年一定遭受过欺骗、背叛或怀疑,而今天以让人感觉到被欺骗、被背叛或被怀疑的方式呈现出来,内心只不过是希望让人看见他的痛、理解他的痛,何尝不是一个可怜人!
曾老师最后说:足够独立的人格的表现是,在别人让你不舒服时,不采取打击报复,而采取理解他人的方式,这样你跟别人就分离了,不会纠缠不清边界模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