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崖
1
最近听到一个词:“高密度人生”,
来自一位南方姑娘。
上个周末,我们在一个咖啡馆晒太阳。
听到我吐槽狗一般的生活,
她很疑惑地问我:
“为什么要给人生填充那么多内容呢?”
“人生密度如果太高了,很容易挤占幸福空间哦。”
认真想想,人生容量有限,
填充密度太高,幸福空隙就会变小。
我们时常焦虑不安,
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因为追逐太多。
2
人为什么会落入人生密度的陷阱?
先讲个澳洲寓言故事吧。
一天早上,国王外出散步,
和一个乞丐打起赌来,
国王认为自己能满足乞丐的任何愿望,
乞丐却压根不相信国王。
被冒犯的国王火冒三丈,逼乞丐说出要求。
乞丐胳膊扭不过大腿,无奈之下只好说:
“我的愿望很简单,你看到我的碗了吧?
无论用什么,把它装满就行!”
国王立刻招来一位大臣,
让他拿钱倒进乞丐碗中。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倒进去的钱立即消失不见。
那位大臣只好往乞丐碗里倒越来越多的钱,
可无论他倒多少,乞丐碗总是空空如也。
这件事情惊动了无数的人围观,
国王深感没有面子,他下令:
“即使失去王国我也在所不惜,
但我决不能被这个乞丐打败。“
于是,更多的钻石、珍珠、绿宝石,
被陆续倒进乞丐碗,又统统消失,
那只碗就像无底洞一样,吞下所有的财宝。
到了晚上,整个王国的国库几乎全被掏空,
国王跪倒在乞丐的脚前,承认失败。
他不甘心地问道:“这只碗到底是用什么制作的?”
乞丐笑着回答:“它是用人的欲望制作的。
这没有任何秘密。人的欲望永远填不满。”
想想看,那只乞丐的碗,
是不是很像我们自己?
权力、工作、欲望、名声,财富、
受人尊重、比别人过得好……、
这些都在不断填充人生。
它们不一定都是坏的,
可即使是再好的内容,
如果太多太满,
人生也难以消化。
所有陷阱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人们之所以落入人生密度陷阱,
是因为心里的那份欲望,永远都不会被填满。
3
人生高密太高,会怎样?
它起码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忙碌。
今年,一个叫刘凌峰的人让无数网友泪奔。
37岁的他,被查出胃癌晚期,
面对疾病,他的话让人倍感心酸。
“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多年辛苦工作,
一心只想给他们多存点钱。
可是今天我发现,我错了,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爸爸。”
他平常的状态是这样的,
抽烟、喝酒、应酬、熬夜,
平均1个月出差5次,每天凌晨2点之后睡觉,
最拼的一次,连续工作70个小时……
即使腹部查出积水后,仍然继续出差跑业务。
7月31日,他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包括:
拥抱每一个认识的人,
跑一次马拉松,跑在风景中,游在山水间。
带儿子去钓鱼、野营、夜读,参加他的家长会,
成为父亲的拐杖,陪他安度晚年,
让妻子穿上漂亮的婚纱,
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陪她走更长的路……
那些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场景,
却成了他最奢侈的向往。
人生的密度,是由时间编织的。
时间就像一只大箱子,容量固定不变,
装工作多了,就得拿出休闲和运动,
装应酬多了,就得拿出陪伴家人的时光,
可如果在忙碌中,淹没了珍贵的生活,
越忙碌,越庸碌。
4
人生密度太高,第二个特征是,焦虑。
知乎上有个问题:
上海30岁月入3W,为什么还是焦虑?
网友火柴回答:
“因为身边的人都比自己看上去更好。”
我的朋友吴非看到这个答案后感到醍醐灌顶,
他问我:“你有没有觉得我们是比着别人长大的?”
小时候,别的同学报课外辅导班咱也报,
生怕成绩不如他们好;
高考时,别人志愿填金融咱也填金融,
生怕将来发展不如他们好。
毕业后更焦虑,
怕工作不如别人有前途,
怕工资不如别人高,
怕房子不如别人大,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些焦虑和错觉,逼着人不停地往前赶,
不停地追逐好工作、好房子、好学校……
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赶不上别人的节拍。
《延展》一书的作者将这种心态称为追逐者心态,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和别人绑在一起,
用比较的办法看待一切。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快乐,
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这种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拿发奖金这事来说,
如果一个发1ooo,其他人都发2000,
他会很伤心,
如果一个人发1000,别人都发500,
他会很开心,
尽管钱是一样的,
比较后的效果,却截然相反。
人生的密度,是由生活内容组成的,
生活不是生意场,没有那么多竞争手段,
人们往往以为,比较能给带来满足,
但其实它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焦虑。
如果一直拿别人的目标奋斗拼搏,
姿势不对,越活越累。
5
人生密度太高,第三个特征是,快。
记得有一篇朴树的访谈,
在被问到为什么不接商演,也不让自己乐队的人去接时,
他回答:“这个社会,大家去挣钱没问题,
每个人都想有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只是惊讶于这个国家的人已经等不及到明天或者后天就要去拿这笔钱,
好像迫不及待地挖掘地球开采资源一样,
其实跟地球很平和地相处下去,你也可以很富足,
但现在这个社会的人就非得赶紧把他妈一辈子该挣的钱一天挣到,
大家是这个心态。”
有次和一位回国的朋友吃饭,
他坦言自己已经不适应国内的节奏了。
在北欧慢生活了5年,回来后发现一切都是匆匆忙忙的,
什么事都争分夺秒,
饭桌上聊的话题永远也离不开房子、钱和子女教育,
孩子们都在低头看手机,
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沟通交流。
他说,有很多人称我们为“快之族”、“急之国”,
网络上时时“刷新”,购物当日送达,
拍照立等可取,抢“沙发”,抢红包。
大家仿佛被按了“快进键”,停不下,也慢不了,
快速往前冲的压力和焦虑把人搞得精疲力竭,
木心先生的诗歌《从前慢》,
为什么隔一段就会在朋友圈流传?
因为我们已经极度缺乏“慢能力”,
越缺少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
人生的密度,是以速度为参照的。
人人都想立刻得到满足,
急于快速得到一切,
慢不下来,是因为身不由已,
可人生的快慢、张弛自有节奏,
越快速,越活不清楚。
6
人生密度太高,第四个特征是,满。
美国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
33岁时,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美元,
43岁时,创建巨无霸垄断公司美国标准石油公司。
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功,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风,
除了赚钱及教主日祈祷,没有时间做其它任何事情,
从不上剧院,未玩过纸牌,从不参加宴会,
他只为金钱疯狂。
他的朋友说,“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外,没有任何事能让他展颜欢笑。"
当他赚了钱,他会扔掉帽子大跳土风舞,
如果赔了钱,则会大病一场。
这种高度紧张的节奏,差点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53岁时,他罹患消化道疾病,
头发眉毛几乎全部掉光,整个人像一具木乃伊。
那时他每周收入约100万美元,
医生允许他吃的食物只有酸奶和几片苏打饼干,价值2美元。
在生死面前,医生给他出了道选择题,
要么选择财富,要么选择生命,
他选择了生命,宣布退休。
开始打高尔夫球,从事园艺,
甚至唱歌,与友人聊天,
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消灭疾病和文盲。
当他降低了人生密度,身体也奇迹般逐渐好转。
53岁时他差点死去,98岁时他带着喜悦含笑离开。
人生的密度,是由事情填充的,
事安排得太多,生活就显得拥挤,
弦绷得太紧,弓箭就容易折断,
总是拿过多的索求挤占生命,
空间越满,心会越累。
7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 ,
是麦肯锡日本公司的前总经理,
在这个以竞争激烈著称的公司工作了23年,
按理说,应该活得很累才对。
可是并没有,他活得十分精彩,
钓鱼,滑雪,越野摩托车,甚至竖笛
都是拿手好戏。
他还专门写了一本《OFF学——会玩,才会成功》。
书中先提出了一个扎心问题:
你是无时间、无金钱、无悠闲心情的“三无”可怜虫吗?
你是一进办公室就拼命“ON”,但下班关机“OFF”后,
不懂得安排自己的休闲娱乐,并兼顾家庭生活的人吗?
他认为,充实的休闲生活对保持工作活力非常重要。
“没有目的地打发时间,
只会带来精神上极大的疲劳。
如此,也将无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前研一提出了“OFF学”,
“我认为就是学会成为‘人生的达人’,
不只在工作领域游刃有余,也能创造丰富的人生。”
他在年初就会订定年度休闲生活计划,
一年至少安排3次长期休假计划。
并以月为单位,决定周末的休闲活动。
他说,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
对于“ON”(工作)和“OFF”(休闲)没有同样注意,
等到退休之后,就算有了一些时间和金钱,
也不能充分享受休闲生活,
最后只有在漫无目的,慵懒的生活中结束自己的人生。
相反,如果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会平衡工作与休闲,
并设法创造出时间,金钱和悠闲的心情,
便可尽情的享受人生。
就像金属需要掺入其他物质才更好用,
人生密度太高,是因为里面的成分太单一。
所以,降低人生密度的第一个方法是:“闲下来”。
这个闲,是指身闲,更是指心闲,
在冲刺工作目标时,要升级休闲能力,
工作时努力工作,闲暇时充分享受生活.
发展一门爱好,学习一项手艺,
无论是读书,摄影,还是旅行,麻将,
浸入其中,体验“心流”的快乐,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8
导演李安,从纽约大学硕士毕业后
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家整整呆了6年,当“家庭煮夫”,
靠妻子的微薄的薪水度日。
他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
最奢侈的行为是带孩子去吃肯德基。
面对社会上的指指点点,他不为所动,
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在电影上。
那段时期,他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
仔细研究好莱坞电影结构和制作,
思考如何将中美文化融合到一起,
想清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长达6年的淬炼也让他避免了影视圈的浮躁病。
经过寂寞的“蛰伏”,李安战胜困境,
开始执导一部又一部优秀的电影,部部叫好。
2013年2月,他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等4项大奖,成了最大赢家。
如果当年的他左右摇摆,和其他人比薪水、比收入,
用其他职业填满自己的人生,
世界上也许会多一个电脑工程师、厨师,
但绝对再不会有李安了。
成功,需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人生密度太高,是因为经常左右摇摆,
在这山里望着那山高,在潮流里迷失自我。
所以,降低人生密度的第二个方法是,“定下来”
古人云“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让心安定下来,不再与其他人作无谓比较,
懂得了控制和善待自己,
抱怨和计较才会少,承受与责任才会多,
专注于内心的目标,幸福就会离得更近。
9
清代文学家周容写过一篇《小港渡者》,
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顺治七年的冬天,他要从小港去蛟州城,
让书僮捆上一堆书随行。
太阳快落山时,离县城大约还有二里路程。
他顺口问摆渡的船工:
“我们要到城南门,现在赶过去,南门还会开着吗?”
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后,回答说:
“如果慢慢走的话,还能进得城,
要是急急忙忙赶路的话,城门肯定就关了。”
周容听了之后非常生气,以为摆渡者戏弄自己。
他带着书僮匆匆往赶路,
走到半路的时候,小书僮摔一跤,
捆书绳子也断了,书籍散落一地。
等他们好不容易把书整理好,
赶到南门时,城门早已关闭。
周容这才觉得先前摆渡者的话近似哲理,
他感慨说,
“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
最终大都类似我这种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结局。”
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问自己的弟弟,
吃饭,走路,说话,有没有再慢些了?
也反复教育自己的儿子,
“说话要缓慢,走路要端稳。”
曾国藩甚至认为走路特别快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传说由他所著的《冰鉴》中也说“风波看脚跟”。
什么意思呢?
就是通过看一个人走路能够看出这个人如何,
走路又快又轻浮的人,一般也不会有太好的前程。
快都是匆忙,慢才是人生,
人生的密度太高,是因为追求的脚步太快。
所以,降低人生密度的第三个办法是,“慢下来”。
幸福如同好茶,需以慢来沉淀品质,
快让人们失去的,恰恰是人们需要慢慢体味的东西。
约翰·列侬曾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等灵魂跟上身体,
人生才不会慌张,眼睛才能看到更美的东西。
10
美国高富帅乔舒亚28岁就成了企业高管,
拿着7位数年薪,买了名车豪宅,
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
可他每周工作70小时、每年工作362天,
为了填满住宅,他甚至专门雇人帮他购物。
然而,对财富和物品的追逐,
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反而使他的生活变得糟糕,
母亲去世前他无暇照顾,
疏于陪伴的妻子也提出离婚。
他追求事业极度成功,却成为人生的输家,
一番反思后,乔舒亚决心开始过极简主义的生活。
他丢掉了家中90%的东西,只剩下不可或缺288件物品,
人生做减法后,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自由。
他和好友瑞安一同创建了极简主义的网站,
和超过400万的读者分享极简生活的理念。
他们出版的《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写到:
极简主义是一个帮助你获得自由的工具,
远离恐惧、烦恼、重压、内疚、抑郁及束缚的自由。
“自由。真正的自由。”
他们列出了极简主义的12条好处:
1.取回我们的时间。
2.让我们摆脱多余的东西。
3.享受我们的生活。
4.探索我们生活的意义
5.活在当下。
6.专注于重要事物。
7.追求我们的热情。
8.寻找幸福快乐。
9.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10.找到自己的使命。
11.体验自由。
12.创造更多的东西,消耗更少的东西。
我们的人生密度太高,是因为添加的东西太满。
所以,降低人生密度的第四个办法是:“简下来”。
通过极简的方式给人生留白,为生命赋能,
可以让心灵和生活有充分的空间,
去从容生活,既愉悦富足,又喜悦自在。
人便可以活得更丰富,更有力量,
一个人越是能够放下,他越是富有。
11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
我们热爱生活,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生活,
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
在爱中始终有点疯狂。
而在疯狂中始终也有点理性。
这种对生活的爱,才应该是人生密度的真正颗粒,
因为,我们所谓的人生,
不过就取决于我们爱什么,
我们爱什么,
不过就是取决于我们给人生里留出了什么空隙。
活得密算什么,
活得美好,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注:本文图片来自图虫创意,均已购买授权)
网友评论
一年至少安排3次长期休假计划。
以月为单位,决定周末的休闲活动。
我先把这两件事落实喽!
我们活的焦虑,活的忙碌,其实除了追求太多,满足欲望之外,还有对未知的恐惧。
从小到大,听到的鸡汤都是“不努力,你就xxxx”“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听的多了,不烦躁不恐惧不焦虑才怪呢。
也有的人拼命忙碌,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比如,我如果不努力挣钱,假如家里有人患重病,到那时我该怎么办?我如果不拼命工作,那么将来失业了,剩下的人生怎么活……
北崖君此文里,降低人生密度的方法有很多,我想,现在我能学着去实践的应该就是大前研一的方法了吧!
写得很好,很多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