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老师,他在讲述卡巴拉神秘学文化里面就讲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讲到在关系当中,我们通常会觉得是有受害者,受害者就很可怜。掌控者,它就是一加害者,是一个大坏蛋。所以在这两个人的生命故事的角色当中,我们就会说受害者是一个弱势群体,我要同情他,我保护他,他太可怜了。
那个控制者,那个掌控欲的爸妈,他应该就是个大坏蛋,我们好像要谴责他,但是在卡巴拉的智慧当中,每两个人的关系就是像这样的一个关系,拳头和凹陷的手掌,他的模型是匹配的。卡巴拉就认为所有的事件包括亲密的关系,首先都是能量场的吸引共振和匹配的问题。
两个人走在一起,比如当我们说,一个很可怜的女生,特别的乖巧,温柔,可爱,然后她就遇到了一个渣男,抛弃她。在这个故事里,两个人共振到一起,那我们通常会谴责谁呢?我们会说,哎呀,这个渣男是个不好的,这个女孩儿她是个受害者,她是无辜的,她是可怜的,她是弱势的,我要保护他,我要谴责那个大坏蛋渣男。但是,在卡巴拉里面,就认为渣男也不坏,这个受害者的女孩儿也并不需要同情,而是说他们俩在能量的这个形式和形状上,在这段关系里,他们彼此吸引。在能量的模型,这个缝,这个形式形状,他们俩刚好是匹配,共振到了一起,才会彼此吸引了对方,进入到了自己的生命当中。
所以大家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可能反应不过来,会觉得说不会吧,受害者肯定是可怜的啊。加害者一定是大坏蛋啊,要谴责他啊。在这个故事当中,比如说这个女孩儿,她可能经历了一些生命的成长,自我的疗愈。她开始修正了她是一个脆弱恐惧凹陷的这个能量形状。她可能就不会吸引来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这个关系当中,你就会发现每两个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其实不是由单方面决定的,就像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原理是一样的。
所以在卡巴拉的智慧当中,它就会提醒大家说,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是关系当中的控制者,就是拳头。或者是受害者,就是凹陷的这个手掌,你发现你在故事里,无论是扮演哪一方,如果这个角色你认为不是你最高频率的表达,不是你展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去调整自己内在的信息的形式形状,调整你的能量意识的图片,调整你内在的这个缝这个形式,能量的这种振动。比如说把原来恐惧,脆弱匮乏的这种频率,怎么样把它调整翻转成在爱中的频率,在丰盛中的频率,在合一的意识场中的频率。然后对自己是接纳欣赏的,没有恐惧和脆弱匮乏的这个方向。
大家就会发现,在完美的亲子关系当中,首先一定是自己,父母自己开始去成为一个完整圆满具足,并且是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一个存在。有的时候掌控型的父母这个拳头会落入到一种完美主义的自负感。比如我们会凡事要求高标准,高要求,会凡事要求做到尽善尽美。总觉得孩子上学就要让他赢在起跑线上,进清华进北大进世界500强。一定要在所有的面试,竞争,比赛,考试,成绩排名,学分,榜单一定要名列前茅。在未来的社会上,要成为那金字塔尖的人上人,成为父母毕生的骄傲荣誉,成为家族的天之骄子。这是很多父母,很容易带来这种完美主义的一种自负感,会渴望控制的自负感,就想要操纵孩子的人生。把自己摔过的坑给他避免掉,把自己走过的这些挫折,磨难,障碍,统统为孩子铺设一个完美圆满的成功,锦绣前程的一个未来,这是很多父母的一份期待。
所以孩子带我们长大了,我们如何发现自身情绪化的本质?你看我们父母从这样的一个不觉醒的状态,渴望成为一个觉醒的父母,是孩子成为我们的老师,孩子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来让我们变得对情绪开始能够有机会去觉察。你知道两个人谈恋爱的时候,往往都是甜蜜蜜的,一旦开始成立家庭,步入婚姻,开始供楼,供车,开始要还贷款,开始要背负生活的重担,开始把原来的梦想事事业变成了养家糊口。很多的父母,在二十五六七岁的时候,突然一下子被迫要一夜长大,背负这个山上的压力山大。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到来,往往大部分人来讲,可能是在二十五六岁到30岁出头这个年纪比较多,孩子会来到我们生命当中。恰恰是在这个压力最重的阶段,又要还房贷,车贷,又要面临刚刚组建的一个全新磨合的家庭,甚至你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还没来得及享受完人生,24,25岁就生了娃,然后又要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本来你觉得你在家里都还没有长大,都还没有在爸妈跟前儿撒娇撒够。
或者你在父母家连饭也不做,碗也不洗,什么也不用学,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完饭有水果洗在你面前的那种。在父母跟前儿,万丈宠爱。这样的情况下,你自己都还没玩够呢,怎么突然摇身一变就当妈了啊?面对着什么尿布啊,奶粉啊,面对公公婆婆,突然就开始要面对,要以一个很突然一夜长大的一个成熟妈妈,乖巧媳妇儿,还得是个贤妻良母,这样的多重身份,突然就压到你的身上来。
所以可以说孩子是带着我们长大,孩子带我们飞。所以孩子来到你的生命当中,一下子,往往可能突然,从像我当年我是全职工作,突然就面对生娃的这个过程,然后突然我就待家里去了。原来我是工作上的女强人,突然就变成每天大半夜起来换尿布,冲奶粉。所以在这个密集的压力下,我们突然一夜之间倒逼自己要成长成熟起来,要让自己开始像一个称职得体的好爸爸,好妈妈。所以我们会开始变得自己的敏感,脆弱,所有的东西开始会暴露出来,而且我们在这几年当中我们会去发现自身的情绪化的本质。
孩子“带我们长大”,发现了自身情绪化的本质。
如何善待自己的痛处?
如何应对孩子的痛处?
如何驯服自己的焦虑?
我们在原生家庭里都还没有享受够,突然就要开始面对独立的这种家庭的负担。那如果可能在从小的家庭当中,你是很幸福的,在宠爱里长大,那还好一点。如果你还携带着来自原生家庭,从父母那里又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没有被好好的对待过。那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去面临怎么样去善待自身的痛处,怎么样去疗愈我们在原生家庭的那个伤痛,那个凹洞,那个卡点和局限。我们都还没有自我疗愈,又要如何去面对孩子的痛处?
孩子可能在他成长的过程里,到他求学,到他恋爱等等伴随他的整个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都会有各种各样他的困难,障碍,挑战痛苦,那我们怎么去应对孩子的?我们又如何去驯服我们自身的焦虑啊?怎么去面对我们自己在夜深人静之处,彻夜难眠,辗转反侧。面对孩子的未来的这种忧心忡忡,焦虑重重,怎么去面对我们内在的这些焦虑恐惧,脆弱呢?这些都是为人父母所要去面对的地方。
那生活本身,如果你过往曾经觉得,生活是以痛吻你,我们如何报之以歌?如果生活对你来讲,它永远给到你的是一堂功课,它永远能够带给你启发礼物,能够带给你一堂很好的教诲,我们是否有可能去信任生活,始终热爱生命,始终能够接纳自我,接受当下的一切。
生活本身给予我们教诲
我们有可能信任生活吗?
一切都包含在我们的解读之中
所以我们有可能去信任生活的完美吗?我们有可能去信任当下发生的一切都是恩典吗?它很考验你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一种灵性的态度。你会发现周遭的一切,包括外在发生的种种,一切其实都包含在我们对于外在世界的解释当中。你如何解读外面发生的故事?你如何解读上一集所有的结局,剧情,成果或者是失败的这种后果,它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所有的事物它都是中性的,它都是空性的,全看你如何定义,如何解读它,如何赋予它,属于你专有的一种解释权。
所以父母这个职业可以说是一个贯穿一生的挑战,其实也是父母的一趟自我发现之旅,自我超越觉醒疗愈的一趟旅程。
比如孩子在初中阶段的家长敲个一,在初中阶段的孩子,家长要达到某种目标就会对孩子形成挑战,往往在初中阶段,很多的父母又会把孩子排名,学分,要上什么样的高中,是否是重点学校。我们会把自己的一些期待和要求压到孩子那里,而孩子在初中阶段,他其实在面临的就是我要完成父母的期待,我要达到爸妈说的要考什么样的学校。达到多少名多少分啊,我要成为一个不打iPa,不能够迷恋游戏,不能够去早恋的等等这样的一个乖小孩。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其实很容易对孩子是有自己的期待和目标,然后要求孩子需要达到某个目标。反而这个部分在初中阶段的小孩会给到他们制造一些压力和挑战。
高中阶段对父母来讲无条件的接纳将会非常的具备必要性
而高中阶段则不同,高中阶段对父母来讲无条件的接纳将会非常的具备必要性。所以在高中阶段,你会发现孩子已经很明朗的进入到青春期的经典阶段了,很可能比如说早恋呐,开始叛逆,逆反啊。开始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主见,在这个阶段出来了。甚至孩子可能会忤逆,会故意的惹毛你,然后激怒你,或者是突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或者是陷入到了他的恋爱当中。那么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考验就变成了无条件的接纳。反而是对高中阶段的父母,“无条件接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
所以我们要做健全的父母,其实是怎么去摆脱旧日的创伤?我们不能够做回自己吗?我们应该要去活出自我,然后绽放生命。为什么抵抗控制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别成为一个控制型的父母,而要成为一个高情商的智慧型的父母。
所以养育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开始向生命的一种新的节奏,新的步调,新的活法开始去做出妥协,找到一个最适应的方式来建立一个和谐的,高效的亲子关系,高品质的一种亲子关系。
当我们认为孩子开始出现了青春期一系列的问题,错误的时候,孩子表现出的种种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其实孩子是在寻找自身固有的美好,有的时候孩子所谓的这个缺陷不足缺点,其实都不能够反映真实的自我。
别忘了在你面前的这个孩子,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一具肉身皮囊,有他的外在的形与相,高矮胖瘦,美丑,成绩好坏,头脑聪明或者是一般,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越过所有孩子的表象,去看到那是无限的源头化身为他,进入三维的世界,在体验一趟独一无二的历程。
所以你眼中所有的错误问题,这些缺陷都不能反映真正的自我,也不能够反映你的孩子他生命的本质真正是谁。
所以很考验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我的程度。
如果父母在成长过程里,一直是第一价值感的状态。一直觉得自己都不够好,困乏,感觉得自己不配,得不值得被爱,不配拥有美好丰盛的生活。那么父母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说我们一向是把注意力向外追逐,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如果父母一味是通过他人来去取悦别人,获得别人的价值认同。那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我们也会表现出的是不觉醒的无意识的这种倾向。
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活在当下,我们是否意识到焦虑是一种“有所作为”得形式?我们恐惧当下的根源是什么?
其实父母的这份职业,恰恰是在要求我们如何去超越掌控,超越预期,超越对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超越父母很想要“有所作为”的生活。什么叫“有所作为”?比如我们很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希望我们家娃高考得达到多少分?上哪一个学校要上重点本科?上什么什么才是我们认为成功的人生,这个是“有所作为”的,充满了满满的意图。
我们认为孩子达到这样的标准,达到我们要的成功幸福的定义,我们才觉得孩子好像过上了一个完美的人生,正确的人生。我们有充满“有所为”的满满的这种意图,它就很容易形成对孩子人生的一种控制,一种期待。
所以为人父母,首先我们要成为父母的觉醒,恰恰就是在超越期待,超越对于孩子的完美主义的这种高标准,高要求,超越这种掌控型的有所作为,真正的拉着你的孩子一起跳入当下的河流,一起真正的活在一段高品质,和谐的亲子关系当中,父母跟孩子一起跳入当下的河流,在里面共舞,开始有自己曼妙的生活的舞蹈。开始能够去欢庆当下一刻的恩典与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