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揭开浪漫主义运动的序幕,雪莱和济慈则奠定浪漫主义时期以诗为主流的传统,在这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品里,我们看到使人联想及浪漫诗的一些特质开花结果,这些特质包括诗的音乐之美,强调声音的重要性甚于意义,精炼的格律技巧,对大自然的特质独具慧眼,感觉特别敏锐,运用现成的诗题材作为试验的基础,以获取特殊的效果。
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雪莱笔下已经发展出一种语法,意象、遣字、狂烈的热情与凄惨的绝望,两种心境交互出现,凡此种种都与华兹华斯用普通人说的话来写诗的意图有天壤之别,事实上雪莱就批评华兹华斯说他不知分辩纯真的思维与无聊的愚蠢,他还担心诗白的近乎散文而无意境可言,就不成其为诗了。雪莱相信诗人所拥有的这种能力兼具涵养与毁灭之德,静如处子而动如脱缰野马,又是欢欣又是哀伤。雪莱重整道德与政变社会现状,无论他所为何事,天降大任的一股赤诚不曾须臾或离。
济慈
济慈及其《夜莺颂》一开头就表达万念俱灰的语调与远走高飞的欲望,读来好像这首诗属于遁世文学,然而夜莺的歌声引发神奇的魅力,令人销魂,诗人心扉为之动开,意念与感情如水银泄地,复杂之至非单纯的避世心愿所能望其项背。人生之变幻莫测,“尘世间人只是互相诉怨”的悲哀,爱与美两皆无常,时间稍纵即逝。
即使谈到他所谓的“消极能力”,称其为诗人专注于冥想的对象,达到忘我之境并获得“震颤动人心而微妙兼敏锐的美感”时诗兴灵感涌现的瞬间。犹有甚者,此一瞬间不只是诗创作的契机,对济慈而言,它还意味着撤出个人的自我与超凡的世界两者之间的藩篱,进而与真如为伍。
后期浪漫主义与维多利亚时代
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家自觉到生活在一个急剧转变又创意无穷的时代,每一个活动领域都一样。
布莱克就曾呼吁世人: 听诗人发言!他——关照现在、过去、未来!
维多利亚时代,诗人若非意图重现旧观却功败垂成,即是满腔悲歌哀韵。未来的乌托邦一度霞光闪烁,如今发现有黑烟窜空从丑陋的烟囱倾盆而出,大量生产的人类,充斥其间,既不纯洁也不快乐。工业革命逐渐把英国从农业国家转变成机械化的都市国家,浪漫主义哲理弃守江山,科学社会理论代之而起。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并非毫无选择的余地,但大多数的作者犹豫不定,当时的社会弥漫功利思想,他们大可掌握时代的脉搏,以功利挂帅。事实上,小说——中产阶级都市心态与自由思想的社会,所产生的独特艺术形式,比抒情诗更适合用来歌颂企业家,但是也有诗人挺身为科学的进展分辨。要不然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也可以走回头路去缅怀淹远、快乐、悠闲的过去。
勃朗宁
勃朗宁是维多利亚时代作家精力旺盛的一个例子,他旅居意大利数年之后浑身是劲儿,神采奕奕更甚于往日,他早年的诗见证了浪漫主义运动,所标榜的诗观: 诗是告白的媒介,诗人写诗倾吐心灵深处的疑惑,也许使用假想的人物稍作伪装。他在这方面的作品无法博得世人的青睐,因此转而尝试戏剧,他十年剧作源源,致力结合莎士比亚的剧场效果与利顿的通俗作风,但依然功败垂成,他后期的诗作之所以成功是有赖于他汲取失败的经验,以独到的手法融和前述两种文类,写出戏剧独白,以戏剧的情境为骨架,从事敏锐的心理分析。即使写的是短篇抒情诗,勃朗宁也经常表现戏剧独白的特色,以抒情之笔捕捉瞬间的洞见,而故事气氛与情境依然神气活现。他的哲学观点混合了传统的基督教育与受到进化论这个新兴的科学观念影响的新柏拉图主义。
美国浪漫主义
美国文学史乃是本土要素由无到有与外来的流派逐渐同化的过程。比起摆脱政治束缚,美国要想割断英国文化的脐带困难多多。小说家霍桑,哲学家如爱默生,还有惠特曼等,没有一个能够面对浪漫主义的潮流,犹置身事外。但是受浪漫主义运动影响之余,他们另有呈现个人与民族特性,此所以美国浪漫主义在西洋文学亦占有一席之地。
惠特曼
惠特曼是浪漫主义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博爱、自由、解脱束缚等信念的代表人物。惠特曼的自由诗实现浪漫主义以散文题材写诗的梦想,詹姆斯说惠特曼的《草叶集》宽容、亲切,美国生活的意象层出不穷。爱默生已经把德国的唯心主义移植到美国,成为美国超验主义的主要成分,惠特曼的文笔气势磅礴,庄严无比,却又洋溢世俗的观能乐趣,与尘世心系魂牵。
有了惠特曼,我们总是康庄大道在望,总是能够在熙熙攘攘的城市犹可享受温馨的情谊,永远不会落寞,永远不会沮丧,因为理想社会的浪漫主义信念隐含在黎民百姓的声音里头。
狄金森
狄金森诗中的世界简直与她在现实的世界无异。成年之后,她绝少离开父亲的家园,她的诗也离不开这个有限的范围,这些诗都很短,几乎是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它对于外在世界——无论是当代或前代的热门问题与重大事件都兴趣缺缺,她用的典故,无涉神话、历史或文学,仅有的出处是圣经,圣经就是她的神话,她的历史,她的文学。
自然界是狄金森的一大题材,“映入眼帘的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天国”。清风徐徐,冷静客观不带感情的记录,化作空灵的意象,狄金森说她的职责是:一双小手尽情张开,用来承接乐园。
她要承接的乐园不在天国,而是在尘世。诚然,狄金森强烈怀疑上帝的天国,也不信任创造天国的上帝,少年时候,她曾被送进神学院,并且目睹大多数的亲戚投身于宗教信仰复兴运动。及长,她继续上教堂,她写的诗形式深受新教赞美式的节奏与押韵技巧,以及英国民谣诗节的影响,但是她的宗教立场一向不成熟。她有信仰,就像她说的: 我知道他存在。狄金森欣赏基督的人性特征,尤其是谦卑为怀的胸襟与牺牲奉献的精神,可是她不接受基督降生乃为落实超凡入圣的使命。这种说法,因此她笔下的许多圣经引文与用典不是在表达虔诚的信仰,而是远为复杂的心态,其中兼容并蓄内心的渴望与执着于实际的态度,打趣与愤慨兼而有之。
狄金森生前发表的屈指可数,理由不止一端,它的宗教信仰不合正统是其一,事实正如她生平许多事大概永远无法得到圆满的解释,其结果是——如果不是原因的话——她写诗诉衷曲诉中,寄心声,有如写日记、录感言,探索情怀过于深入,不便公诸世人。她深知人间也有地狱,却宁可以得之不易的人间天国来肯定自己。
梅尔维尔
浪漫主义心系民主大同的乌托邦之梦,如同遭受一个同样引人入胜的观念的冲击,领袖群伦的人物在历史上的角色。浪漫主义视科学为促进人类进步的帮手,认为科学是发现终极真理的工具,如今这种科学观漏洞百出,浪漫主义为抗衡构成18世纪机械论的种种观念而提出的基督教见解,如今也同样窘态必露。
梅尔维尔的《白鲸》和《水手比利.巴德》是他的代表作,比利为了群体而牺牲小我的行为,体现了基督的精神,俯拾皆是基督教的象征与意象。但是梅尔维尔终生对传统的基督教义充满矛盾的感情,社会不仁,以人为刍狗,这正是19世纪的基本观念。

网友评论